《中国林业》2012年1月1日讯 (王建兰) 一进高先生家门,发现厅中有一个大大的“福”字,先生笑盈盈地站在福字下面伸出手来迎接我。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啊!
先生已90高龄,除有轻微哮喘外,其他一切都让人赞叹不已。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睿智健谈,记忆超强。尤其是待人,非常友好,无论是对家人、友人还是领导、同事,抑或家中请的小阿姨,都非常地和蔼热情。把我迎进门后,非得亲自倒茶,拦都拦不住。让作为晚辈的我十分感动。
先生是我国林业系统第一位国务院参事,治沙造林创始人之一,我院资深治沙专家,为我们所敬佩。2011年10月获得2011年海峡两岸林业敬业奖励基金,为最年长的获奖者。
深入沙海,探求科学真谛
1949年,新中国诞生,祖国大地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华北人民政府不失时机地组织了一批由国内以及国外归来的植物、土壤、生态等农、林、牧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察绥考察团,自北京出发,北上河北张家口,经内蒙多伦、化德、商都直至山西大同,进行资源综合考察。高先生就在其中。
当时的绥远(今呼和浩特)尚未解放,正处和平谈判中。从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农牧民区,生活十分困苦。虽有当地政府的大力协助,但当时考察人员的食宿仍无保障,缺医少药,工作、生活条件都异常艰苦。面对严酷的环境,高先生等专家学者始终没有气馁,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考察了好几个月,考察结果为后来的“三北”防护林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和建设性意见。
195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黄河考察队。高先生又随队深入陕甘宁等省、区,在沟谷纵横的黄土高原和石质中高山区,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走村串寨,考察队员一个个变得“土人”一般。他们几乎走遍了黄河中上游沿岸。真是眼见为实。他们走近黄河,才真切地感觉到:黄河携带的泥沙实在太多了。先生心情沉重说:“到那时,才真正理解‘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缘由。”这更加激发了他治理水土流失、让黄河流碧水的决心,从而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沙漠治理研究。
1957年,在考察前苏联中亚黑沙漠和红沙漠后,高先生负责起了中国科学院黄河固沙分队工作,开始黄河中游流域风沙危害黄河研究。1958年,又组建了治沙综合考察队,高先生担任其大队学术秘书和专家组长,与队员们一道,跑遍了大大小小的戈壁沙漠、盐漠,完成了黄土高原区划报告,为1958年国务院在呼和浩特市召开的“内蒙古及西北六省、自治区治沙规划会议”提供了详细的文字、图片以及数据资料和针对性建议。这时,我国全面治沙序幕也由此揭开。
历尽艰辛,创建沙漠实验中心
1979年,高先生着手筹建内蒙古磴口荒漠化土地实验基地,组建中国林科院磴口实验局(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旨在揭示人为活动与荒漠之间相互作用规律,以及以林为主体的荒漠区域开发效应数量指标,将已有的单项风沙科研成果在基地组装,作体系效应示范,并设置了“大范围绿化工程对环境质量作用的研究”课题,进行封闭试验。根据长期的治沙研究和切身体会,高先生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适合乌兰布和沙漠特点的立体绿化工程生物治沙方法。他带领科研人员通过无数次计算机模拟和风洞试验,设计防护林结构,筛选最适合本地区环境的物种,将乔木、灌木、农作物、经济作物等进行有机组合,形成风沙屏障。农业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成了《沙漠中的绿色工程》(中英文),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成了《沙漠呼唤绿色》(中英文)。
在高先生的协调组织下,当时有30余项重要科研课题在试验基地进行。长时间大尺度的对比观测获得了大量物理、化学、生物数据。根据观测与研究表明,试验基地的绿化工程,使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取得了明显的区域性防护效果。这可通过数字充分体现:短波辐射多吸收10%~20%;7月前后缓和大气干旱39%;绿化区边缘风速降低28%,绿化区中部风速降低37%;由于改变了风沙流结构,林网内沙尘输移减少80%;来自远方上风区的降尘减少40%;大气浑浊度降低35%。大范围绿化工程基本遏止了风沙对试验区的侵蚀。当地群众依靠绿化工程走出了贫困,建立起了沙漠产业。往日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沃土良田,粮食、木材、水果及其他农副特产产值逐年上升,1990年土地价值与1979年相比提高了300多倍。按照这种模式,磴口县开发了沙漠近3000公顷,摘掉了已戴40年的贫困帽子,从吃粮靠调运,财政靠补贴,变成了粮食自给并有余。谈及这些,高先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历历在目。
1990年,《大范围绿化工程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成果通过了当时林业部组织的专家组的验收和鉴定,对我国西北荒漠沙区改造及“三北”防护林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自磴口实验局建立开始,高先生在基地一蹲就是11年,每一项研究都浸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期间,即1986—1990年,先生还带领着20多位专家,联合10多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开展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农村能源薪炭林研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按自然类型区布设试点多个,建成试验林、示范林1100多公顷,在薪材优良树种引种、选种、栽培经营配套技术和多种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国内外大量的薪材树种中,成功地筛选出了适宜在不同类型区推广应用的优良薪材树种以及科学经营模式,并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广泛推广应用。这不仅为缓解农村生活能源危机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薪炭林地拦截径流、拦阻泥沙的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相当于每年节省了100万公顷林木。
常遇危险,却觉甘甜
众所周知,沙漠中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干燥、日灼、飞沙走石、沙丘流动……尤其是遭遇沙暴,导致迷路,常常连续几天没吃没喝,不知自己明天是死是活。先生清晰地记得,1964年国庆节,他应邀参加新缰北疆的庆祝观礼活动,探讨林业发展问题,考察一个又一个建设兵团。出发前,他们带的衣服较少,只带了毛背心御寒。当时我国尚处困难时期,物质非常紧张,买衣买布要凭票,所以即使有钱也没法购买。天气寒冷时,当地部门只好想尽办法地为他们借了皮大衣。有一天,他们一早出发,行走在去新疆边界的途中,天空突起了刮起了黑沙暴,连续几个小时地刮,毫无停止的迹向,他们在沙漠里转了无数圈,也没找到前进的方向,这时天已全黑,不敢再动。他们没有任何通讯工具,无法与外界取得任何联系,只好忍饥挨饿地等待天亮。但是他们知道,要是能找到乌伦古河就能找到农场连队。万幸,第二天他们终于在沙漠里发现了一个小木桩,凭借他们坚强的意志和丰富的经验,推知小木桩为饮水测量标记,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就这样,他们东奔西突,终于在第二天傍晚走到了他们想要找的地方。
还有1959年的一天,高先生与几个同行坐着一辆吉普车前往南疆,路上突遇狂风,卷起的沙尘把挡风玻璃全盖住了,根本看不见前方来路。这时迎面开来一辆大卡车,对方同样地看不见彼此,结果撞个正着。卡车被撞离了马路,吉普车撞瘪了,幸运的是车内人都无生命危险。真是命悬一线。
这样的危险在过去的沙漠考察中是家常便饭。但在高先生看来,沙漠并非永远无情,风沙肆虐后的晴好天气,能呈献给人们许多激动人心的图画。高先生说:“此时此刻,若在一望无际的黑戈壁上看日出,在沙丘起伏的沙海上看日落,在瞬息万变的气候条件下争分夺秒地拍摄沙漠的独特景观,……那是多么美好感觉啊,可不是常人能轻易享受到的。”先生说得好轻松、好得意,充满了好骄傲!
在长期的沙漠考察研究中,高先生与沙漠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像熟知自己掌上的纹路一样熟悉沙漠,拼命地去驯服它,改造它,并乐在其中,行内人赠与了他“沙漠活字典”的美誉。
10年参事 不辞劳苦。
高先生是我国林业系统的第一位国务院参事,任期为1991年―2000年。10年参事任期内,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先生在参政咨询、统战联谊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0年9月离任时,国务院参事室给予了高度评价:
勤政敬业——高尚武参事长期负责农林组的调研工作,他下农村,跑林区,风尘仆仆,不辞辛苦。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就农村规模经济发展状况,“三北”防护林建设及荒漠化治理,草原生态、海岸带生态建设,长江、黄河中上游天然林保护等进行调研,并为决策部门建言献策。亲自撰写和主持撰写了20多件调研报告和建议,为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清正廉洁,谦虚谨慎——高尚武参事搞科研工作数十年,养成了严谨缜密、认真负责的科学作风。从事参事工作以来,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在下省市调研过程中,虚心向地方同志学习,对接待工作坚持从俭,食宿忌奢,得到好评。在调研活动中,注意谨慎从事,慎重表态。在调研报告和建议的撰写上注重实效和质量。
淡泊名利——高尚武参事志存高远,不图名利。10年来,身为农林组组长,不骄不躁,埋头苦干,勤勤恳恳,深入到田间地头、大漠荒丘,体察社情,了解民意,在艰苦细致的调研基础上获取真知灼见。高尚武参事学识渊博,作风朴实,赢得了周围同志的尊敬。
道及今日生活,先生爽朗地笑了,现在条件好了,在家能知天下事。他说:“我每天上网、看新闻、听音乐、看博客和微博,生活得有滋有味。”
当笔者问及对我们年青一代的希望时,先生认真地说道:“首先,一定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给领导机关提意见或建议,都要做到准确无误,绝不马虎。其次,要有责任感,无论是开展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都要负责任地提供真实资料,提供科学依据。每次考察后,要有考察报告,要有总结规划。再次,要多做科普工作,多写科普文章,将科技成果、科技知识、科学技术及时地向社会公布、宣传,让社会了解应用,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