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12年01月04日讯 (邓 圩) “曾教授来啦!”2011年12月31日,广东博罗县湖镇下径村,一进村,曾炳山就受到热情的欢迎。
曾炳山是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也是国家林业局的科技特派员。从2003年起他就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免费的科技服务,跑了无数个乡镇,成为上千农民的“技术热线”。他说:“林业科技工作者只有深入到林业生产第一线、深入到林农中去,才能更好地传播科学技术,发现科研问题,支撑林业发展,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国家培养了我,我理应为民服务”
“自从曾教授到我们村,我家的树就再没因为‘生病’倒下过。”村民赖洪斌告诉记者,家里种了4000多亩桉树,过去桉树因缺硼易受霜冻,受虫害侵扰,山林一次就减产40%。是曾教授对症下药、教村民给桉树下硼肥,一棵树增加不到2毛钱的施肥成本,一亩地减少了几百元的损失。
这一次,村民的林地发现树长了小蠹虫和尺蛾,一棵树长了几十个小蠹虫,树很快就枯死;尺蛾繁殖能力强,一次杀虫不干净,一只母虫一年就能繁殖三代,每代产卵近千只,难以根除。为此,曾炳山到村里来了一次又一次,查看虫情,教村民清理虫源。
“真的很感动啊,人家是大教授,却总是这么热心来帮助我们!”下径村村民说,病虫高峰季节曾炳山每隔几天就要来村里一趟,将林业科技服务免费带给村民。
近10年来,曾炳山的足迹踏遍华南大地,在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的128个县区、几百个乡镇进行热带林木栽培技术推广,解决了百多个生产单位遇到的数十种问题。他说:“是国家培养了我,我理应为民服务。”
“半路出家”,做“树木医生”
事实上,曾炳山是一位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专家,他负责的热带林木繁育中心扩繁推广了大量的热带林木优良新品系。但在村民眼中他却是一名“树木医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林木组培快繁与基因工程专家,变成害虫、病害和缺素的行家,成为“树木医生”?
“农村对林业科技服务的需求十分紧迫、十分强烈。”曾炳山说,在下乡指导林农栽培树木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林农信息不流通,缺乏专业知识,遇到常识性的问题都处理不了,让他感觉到农村十分需要既懂得栽培,又懂得病虫害防治和缺素的专家。
曾炳山回到研究所,向所里研究虫、病害等的专家请教,学习和搜集病虫害资料,边实践边学习,这个“半路出家”的病虫害防治专家得到大家承认。2010年,广东省成立国家网络森林医院广东省专家组,曾炳山被聘为首批专家。
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的同志介绍,这些年经他指导的林木覆盖面积达到200多万亩,以每亩减少损失或增加收益100元计,产生经济效益2亿多元。
“科技新成果就是要服务群众”
去年12月31日一大早出发到博罗,回到广州已经是下午4点。曾炳山又开始整理行装,2012年1月1日一大早,他又出发去粤东农村,这一次他带去的是柚木栽培技术,看看当地是否具备种植这种珍稀树木的条件。
说起林木组培技术,曾炳山如数家珍。原本抽象的组培技术就是植物“克隆技术”,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如同孪生,南洋楹、棕榈藤、相思、柚木……这些熟悉而陌生的林木如何培育,在他的娓娓道来中,变得十分有趣。
他办公室隔壁,80平方米的实验室,摆放近2万只透明的玻璃瓶,瓶中翠绿的新芽,有的细叶如丝,有的翠叶葱茏,十分好看,这里面有经济林苗桉树、相思、南洋楹,有棕榈藤,还有珍稀树种黄花梨、柚木……这些美丽的绿色植物的背后,是曾炳山多年的坚守和对科研的执着。
20多年来,曾炳山和他的团队经历过无数次尝试,成功突破了相思、桉树、柚木、棕榈藤、南洋楹等树种的组培技术。
这一天,下径村村民得知曾教授培育出南洋楹良种,纷纷向他请教如何将桉树林改种南洋楹。陆丰的一家公司则希望运用他在柚木培育方面的成果。
这正是曾炳山作为科技特派员下基层时希望做到的,“科技新成果就是要服务群众”。将科研项目、产品开发、技术服务有机结合,向广大群众充分展示新成果、新品种的技术关键和增产增收效果。
现在,曾炳山负责的热带林木繁育中心扩繁推广了大量的热带林木优良新品系。推广及辐射推广桉树优良无性系56.2万亩,生长量提高15%以上,产生经济效益约3亿元。他主持选育的抗寒桉树品种——井冈1号,已在湖南、江西、广东北部和广西北部推广种植约13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