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11月11日讯 (王建兰) 库姆塔格,维吾尔语沙山之意。位于塔里木盆地东端,地跨我国甘肃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止敦煌鸣沙山,西隔罗布泊洼地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望,南依阿尔金山,北抵阿奇克谷地和北山的库姆塔格沙漠,在我国八大沙漠中排行第六。它,东西长约280公里,南北宽约120公里,总面积2.28万平方公里。以前,它一直神秘而冷漠,许多未解的谜团长期萦绕在几代科学家的脑海中。那里分布着唯一的“羽毛状沙丘”,以及许多不为人知的动植物、矿藏等。但因气候恶劣、环境严酷等多种原因,一直被人们誉为不可逾越的生命禁区,如同罗布泊一样令人生畏,不敢真正亲近。
2007年9月10日,一个必将写进沙漠科考史并让沙漠研究者们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由中国林科院牵头,16所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数十名科学家、研究人员组成的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队,从敦煌出发,首次对库姆塔格沙漠进行全方位、大尺度、高水平、综合性的科学考察,填补我国沙漠科考史上最后空白。由此库姆塔格沙漠的神秘面纱开始被徐徐揭开,它的娇美容颜开始温顺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从此不再遥远。
《库姆塔格,不再遥远》就是用清新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库姆塔格。多么丰富的内涵啊:壮丽的峡谷、金灿灿的黄沙、清冽的堰塞湖、珍贵的天然泉水、繁茂的芦苇草丛,形态各异的沙砾碛,奔跑或信步观望的野生双峰驼队和鹅喉羚羊群、沙狐、野兔、岩羊、石鸡、白喉林莺、蜻蜓、蝴蝶、飞蛾、蝗虫、蜥蜴、蛇、鼠等等,以及那敢与风沙抗衡的沙漠精灵胡杨,耐寒暑、耐盐碱、抗风沙、拥有“沙漠梅花”、“沙漠英雄”美誉的梭梭,它们深深扎根于茫茫沙漠中,风吹不倒,沙摧不折。有雨吸附,无雨自释;蓝天下,绚丽迷狂,辽阔挺拔。所有这些,构筑了野生动植物的天堂。还有那丰富的矿藏,更有那长长的科考车队、艰难足迹、飘扬在沙漠腹地亦永驻在人们心间的五星红旗,以及科考队建立的永久或临时气象观测站……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书中的插图:“库姆塔格沙漠及其周边区域地图”。这是由我国第一位纵穿罗布泊的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雅丹女士用心血绘制而成,把本书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和画面推入了高潮。
作为首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学调查与考察类”九个重点项目之一的“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历时4年,先后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综合性、全方位沙漠科考,20多次学科组专业调查取样,累计野外工作150多天、行程15万多公里。构建完成了库姆塔格沙漠基础科学数据库(集),包括标本、样品、图片、影像、分析数据等大量数据,填补了该区域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空白。初步查明了该沙漠“羽毛状”沙丘的形态学特征及形成过程,首次发现并命名“沙砾碛”这一独特地貌类型,编制出版库姆塔格沙漠地貌图;科考队关于库姆塔格风沙地貌的多篇研究论文在国际地貌学权威刊物上发表,并被英国《自然》杂志作为最新研究亮点转载介绍,其研究结论将有助于对火星表面沙丘形态的判断;初步查清了库姆塔格沙漠现代水系分布及水文特征;基本摸清了库姆塔格沙漠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特别是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双峰野骆驼种群及其生存环境开展了系统调查,采用红外相机对双峰野骆驼的行为生态学进行了观测和研究;首次确认敦煌鸣沙山是库姆塔格沙漠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了库姆塔格沙漠的地域范围和面积;提出了“大敦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为拯救敦煌绿洲、保护敦煌文化遗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库姆塔格,不再遥远》就是汇集了这些科考成果与考察足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恢弘壮丽的画卷,让库姆塔格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