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十强争雄 创新成果亮点纷呈
时间:2011-07-29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07月29日讯 ()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温家宝总理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我们国家要真正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有众多高水平人才,这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创新,可以深化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提高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驾驭能力,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林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一项备受全球关注的公益事业。

  中国林业要跻身于世界林业前列,要支撑起中国生态安全、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化繁荣的巍峨大厦,就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科技创新队伍。

  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思考,2008年,一支由海内外林业科技界精英组成的国际合作创新团队,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扬帆起航了。

  3年风雨历程,3年孜孜以求,3年潜心研究……如今,队伍发展壮大了,研究领域拓展深化了,而创新成果正在转化为推动中国林业奋进的动力。

  我们期待,中国林科院的实力雄厚的国际合作创新团队能够继往开来,乘风破浪,高歌远航,为中国林业科技进步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2008年,中国林科院建立了首批10支国际合作创新团队。经过3年的风雨历练,林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先锋队已经为林业科技奉献了丰硕的创新成果,显示了锐不可当的创新实力,创新成果亮点纷呈: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在国际林业科技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中国林业科技赢得了国际声誉;创新成果已经开始应用于生产实际,为提高林业科技水平和生产力作出了贡献;培养了一大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为中国林业科技创新贮备了高素质的后备人才,输入了新鲜血液,壮大了中国林业科技创新队伍。

  基因的定位及分析团队(卢孟柱/杜春光 林研所/美国蒙特克莱大学分子生物信息学实验室) 团队专家围绕树木木材形成和逆境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在林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开展研究:基于杨树次生维管再生系统,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和蛋白质表达谱筛选有关木材形成的重要基因,并结合突变体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鉴定其在木材形成中的功能;分离维管组织特异启动因子;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初步筛选和验证有关木材形成的miRNAs;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手段研究胡杨盐胁迫响应机制并鉴定其关键抗盐基因;构建胡杨BI-BAC文库,通过大规模遗传转化技术筛选抗盐特性基因(簇);开展杨树耐寒和耐盐等抗性分子育种;发表研究论文4篇;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

  荒漠化生态系统过程与格局团队(卢 琦/林光辉 林研所/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全球生态研究室) 团队专家围绕荒漠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与机理、荒漠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机理和荒漠生态系统碳计量开展研究;2008年以来,在我国西北地区沿降水梯度开展了白刺荒漠生态系统的增雨实验;发表研究论文18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待发表9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组织召开了3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培养了一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3人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团队(刘世荣/王景欣 森环森保所/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戴维斯农业、林业与消费者科学学院林业和自然资源系) 团队专家不仅亲自为研究生上课,而且积极参与研究新人的联合培养,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并为中国林科院科研人员赴美交流合作提供多次支持,同时协助修改英文SCI论文、编写专著,共计产出重要成果7项(SCI论文5篇)。其中,已完成的两项计算机软件——森林空间经营规划软件(FLMPS)和虚拟林相及规划方案落实软件已作软件著作权注册登记。

  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创新团队(周本智/顾连宏 亚林所/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环境科学部) 团队专家在极端气候事件生态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团队以我国2008年特大冰暴为典型案例,系统分析了极端天气事件气候成因,综合评价了极端事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影响,阐明了社会经济结构和受人类干扰的自然系统如何影响一次自然事件转变成为一次人类的灾难,并提出了本次事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团队还对极端气候事件干扰后植被恢复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重要会议交流(如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国际林联世界大会等),并分别发表在大气科学领域著名学术刊物《美国气象学会会刊》(影响因子6.123)、《地球物理学研究》(影响因子3.082)及其他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

  森林水文生态与管理模型团队(王兵/魏晓华 林业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和环境科学系) 团队专家围绕森林生态系统水碳氮长期观测和耦合机制、森林与水的关系及其过程模拟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斯堪的纳维亚的森林研究杂志》上。指导多名博士后、博士研究生进行SCI论文写作。

  林业遥感团队(李增元/孙国清 资源所/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理系和地球系统多学科中心,美国航空航天局哥达德飞行中心生物圈科学室) 团队专家围绕森林三维结构参数的提取,开发了激光雷达、极化干涉雷达、高光谱技术提取森林类型、高度、生物量等参数的模型和算法;建立了倾斜入射的激光雷达森林回波模型,提出了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冠层模型无效值填充算法;发展了极化相干层析提取森林垂直参数的算法。同时,团队还发表专著一部,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合作承担了973课题,参与组织2008年和2011年海峡两岸遥感会议以及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2008年会。

  森林经理团队(雷渊才/毕慧泉 资源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初级产业部林业科学中心) 团队专家围绕林业数学和统计开展研究,主要从事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估计和评价,森林生物数学统计,数量森林经营,森林生长和产量模型,森林资源清查等方面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5篇。

  木材品质特性及其生物形成基础团队(吕建雄/戴春平 木工所/加拿大林产品创新研究院) 团队专家围绕木材生物形成基础理论和木材品质特性开展研究,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行业公益专项项目、948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16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5篇;获得发明专利6件;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多人。其中,蒋佳荔博士获国际林联第23届世界大会杰出博士研究奖,吕建雄博士和戴春平博士今年当选为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

  木质复合材料制备加工的增值技术团队(傅峰/蔡智勇 木工所/美国林务局林产品研究所) 团队专家围绕微波处理、电磁功能复合材料、阻燃功能复合材料、修复功能复合材料、装饰功能复合材料、单元与材料的无损检测以及复合材料的标准化等开展研究;通过国际合作、企业联盟等途径,在多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进展,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力度和科研条件的建设得到了显著提高;目前已成为国内“木质材料增值技术”领域影响力较强的科研团队。团队开发出磷氮系复配抑烟性阻燃剂,已应用于3家人造板企业;开发出铝木复合板材,首次制备了木质电磁屏蔽机箱;首次构建了中国人造板标准体系;建立了木材内部腐朽二维和三维重构方法及检测后腐朽判别评价模型,建立了古树名木内部腐朽监测和古树名木内部修复材料制备研究方向;发表19篇中英文论文(其中SCI1篇,EI2篇),获得5项国家专利;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举办2次学术会议;成功申报2个项目;获得2项美国林产品研究所科研贡献奖,1项茅以升科学技术奖。

  清洁制浆技术团队(房桂干/许超 林化所/美国安德理兹研发实验室和技术中心) 团队创新研发了适合我国木材材性特点的清洁高得率制浆技术;首次开发出全套国产化设备化机浆生产技术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建设全部国产化设备枝丫材及木材剩余物清洁制浆技术生产线4条;首创采用碱回收炉系统处理化机浆高浓废水技术,成功在世界最大P-RC APMP化机浆厂获得应用;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机浆高浓度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在我国首条绒毛浆化机浆生产系统获得应用。团队获得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科研技术成果12项;发表论文78篇,培养了一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申请专利8项;先后为2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为我国造纸工业节省优质木材消耗317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2万吨,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36亿元,为林农带来经济收入7.61亿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