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毕业季,带着梦想扬帆起航
时间:2011-08-11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2011年8月11日本报讯  (王建兰)中国林科院又一届研究生宣告毕业并获得学位。

  今年,共有75名博士生、157名硕士生获得中国林科院研究生学位。这232个学位中,有工学博士学位14个、理学博士学位18个、农学博士学位43个;工学硕士学位38个、理学硕士学位29个、农学硕士学位54个、管理学硕士学位6个、硕士专业学位30个。

  多年来,作为林业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的中国林科院,为我国林业系统的人才培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30余年教学培养人才无数

  从事了29年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工作的研究生部主任杨茂瑞研究员说,中国林科院自1979年起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当时,每年硕、博总共招收才四五个人,到上世纪90年代末,每年硕、博总共招收也就一二十人。2002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后,中国林科院招生规模有了大幅度提高。目前,中国林科院有在读研究生近900人。今年,中国林科院已招收博士生113人、硕士生170人(不包括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杨茂瑞说,博士生生源目前好于硕士生生源,就业情况也是如此。已毕业的博士,就业率高达100%,且大部分仍旧从事林业或相关科学研究。风景园林和遥感等热门专业,更是好招生、好就业。

  看着研究生队伍壮大,一代代人才的长成,杨茂瑞深有感触。他说,中国林科院最早招收的几批研究生数量很少,他们毕业后都留在本院工作,如今,早已成长为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或院所领导。森林经理学专家赵宪文研究员和土壤学专家杨成栋研究员,是中国林科院招收的首批硕士研究生;随后的几批研究生中,储富祥、刘世荣、蒋剑春、肖文发、吕建雄、江泽平等均已成为现任的院领导、所领导及学科带头人;李智勇、张小全等在著名国际组织中担任着重要职务……

  ■高层次人才培养优势明显

  研究生培养需要实践锻炼,特别是应用型的林学类理工农类研究生,如不参与实际的科研创新实践、不把研究深入到田间地头,就难以保证培养质量。

  中国林科院具有这样的优势,有着众多科研课题和科学实践机会,研究生只要完成了学位课程,甚至在课程学习期间,就可将自己科研实践和毕业论文选题,与相关研究所、中心正在进行的实际科研课题结合起来。同时,指导教师较多,而学生较少,每年,导师还得采取轮岗制招生,相对来说,这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目前,中国林科院初步形成了以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以国家工程中心、实验中心为基地,以科技示范、服务基层为手段的科研创新平台和科学研发体系。中国林科院、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 的共同筹建,不仅填补了我国林业行业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域的空白,而且为我国林业科技创新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更高水平的平台;拥有53年历史、藏书规模亚洲最大的林业专业图书馆;拥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06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18人;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涵盖理、工、农和管理学4个门类,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7个硕士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

  ■新一届毕业生踏上新征程

  新一届毕业研究生扬帆启航时,中国林科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张守攻院长深情地说:“肺腑之言,留待别时。任何人生都绕不开‘轻重缓急,利弊得失’八个大字,请大家把准方向,少走弯路,多创业绩和辉煌。希望大家树立高远目标,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强盛、人民富裕结合起来;把远大目标与脚踏实地的奋斗结合起来;把报效祖国作为自觉行动;把维护国家利益变成本能反应。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导师代表、森林病理学专家张星耀研究员寄语:“要热爱祖国,要好好做人做事,要不断学习,要健康、快乐、阳光。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尤其是继续从事林业科学研究者,一定要将自己的研究聚焦国家目标、服务国家需求,个人利益服从国家意志。”

  毕业研究生代表曾伟生博士说:“面对恩师,把想说的话总结为8个字:一日为师,一生不忘。面对同学,也用8个字:一朝同窗,一世朋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超越自我。在漫漫的事业发展征途中,加强联络、密切合作,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殷殷嘱托和真情表达中,中国林科院新一届毕业研究生踏上了新的征程,奔赴各地担当起新的重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