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6月23日讯 (赵劼)近年来,我国林业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正在逐年提高,特别是进口原木数量激增,2009年我国木材进口量达到3860万立方米。“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动的对木材需求的迅速增长,正在对全球范围内的原始森林构成毁灭性冲击”的论调甚嚣尘上。有的国外媒体和非政府组织,指责中国只注重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资源,将生态危机转嫁他国,对我国的大国形象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而森林认证是国际公认的促进全球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市场机制,逐步加强对来源于国外的木材的森林认证要求,是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应对资源破坏论的一种重要方式。
起步晚,发展快
从全球范围来看,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世界各国也都已经意识到森林资源对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木材的来源进行合法性认定成为各国共同的要求。开展森林认证成为国际公认的、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途径和国际林业潮流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林业大国之一,对世界生态环境的影响必然受到各国的关注。近10年来,森林认证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森林认证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
1995年,森林认证的概念引入我国,我国政府的有关人员参加了联合国政府间森林问题工作组和政府间森林问题论坛会议,参与了有关森林认证问题的国际讨论。同时,世界自然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推动了森林认证在我国的发展。2001年3月,国家林业局专门在科技发展中心下成立了森林认证处,同年7月,又组织成立了中国森林认证领导小组,这标志着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中国森林认证进程。2003年6月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积极开展森林认证工作,尽快与国际接轨”,为我国开展森林认证工作指明了方向。2007年9月,我国森林认证标准正式发布。2009年,我国第一家森林认证机构(中林天合)正式注册成立,标志着我国有了自己的森林认证体系。
面对“绿色壁垒”的挑战
林业作为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我国林业产业产值达到1.75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702亿美元,占世界林产品贸易总额的18%,已跃升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但是,由于国际社会对热带雨林毁林问题的日益关注,推动林产品合法可持续贸易的呼声不断高涨,加之欧美国家一定程度希望保护本国林产加工业,在林产品国际贸易中出现了一些“绿色壁垒”,使得我国出口到欧美的林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要求证明“合法性”和“可持续性”的约束。
2009年我国林产品出口额达到346亿美元,同时,出口到北美和欧洲环境敏感市场的份额占到了我国林产品出口市场的78%,越来越多的欧美国家在进口林产品时关注其合法与可持续性。森林认证作为第三方证明木材及产品来自合法、可持续经营森林的工具越来越被国外买家重视,这对我国林产品出口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帮助我国树立国际形象
开展森林认证,已成为提高我国林产品出口竞争力,维护我国林产品出口份额,解决林产品国际市场的“准入”问题、应对国际市场 “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
开展森林认证,可以实现国内林业产业与国际林产品市场的对接,形成外在市场需求和我国林业产业的有机衔接,促进林业企业采用先进的林业经营技术和加工技术,从而有利于提高我国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根据相关调查,我国经过森林认证的林产品出口到欧洲和美国市场后,增值平均在10%-20%左右。
在国际上树立我国认真负责的大国形象,通过开展森林认证,向世界证明我国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才是给叫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动的对木材需求的迅速增长,正在对全球范围内的原始森林构成毁灭性冲击”论调的人最有力的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