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科学处理林水关系 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时间:2011-07-1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7月13日讯 (王建兰)对西北干旱地区来说:森林,我所欲也;水,亦我所欲也。二者兼得却非易事。

  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调节径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恢复森林资源、增加森林覆盖率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改善生态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同时,森林增加也会对区域水资源产生影响。随着气候变化影响增强以及各行各业用水需求加剧,干旱缺水地区的林水矛盾正日益凸现。

  如何科学处理森林与水的关系?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林科院生态水文首席专家王彦辉。

  早在2001年退耕还林工程启动之初,王彦辉就率领生态水文研究团队,开始探索我国干旱地区林水关系过程,定量确定水分植被承载力,确定了林水综合管理的研究思路。他们在宁夏固原、甘肃张掖、北京延庆等典型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采用长期野外定位观测与室内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多学科、多尺度、多过程、多指标的林水关系研究。10年来,研究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林与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王彦辉及其团队研究了典型植被的结构特征及其水文影响,确定了植被蒸散组成和径流量随年降水的变化,借助机理模型耦合了生态水文过程,提出了考虑树冠重叠影响从单株液流推算林分蒸腾的方法,从而加深了对林水关系的科学认识。

  通过定量评价造林减少径流的作用,提出合理选择造林立地,可以减少造林降低径流的不利影响。

  通过定位研究发现,土壤水分是树木直径年内生长的关键限制因子,空气湿度和降水量对植被高生长有重大影响;阴坡乔木和高大灌木的生长更多地依赖土壤积累的上年降水,而阳坡矮灌木和草地则主要依赖当年降水,从而揭示了水分对植被恢复的限制。

  研究团队还提出,低强度间伐不能有效降低林分蒸散,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植被是建立稳定植被的有效途径。他们研究提出了考虑降水量多少和产流量需求的立地植被承载力定量计算方法,为合理规划和管理森林提供了可行的技术途径。

  在注重基础性研究的同时,他们还注重实用技术发展及推广应用。通过对六盘山地区的多年研究和试验,提出了拟自然多树种混交、灌丛稀植乔木、非常用树种造林、过密人工林调控等水源林多种管理技术,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应用推广。

  王彦辉介绍说,拟自然多树种混交造林,即根据主要自然植被的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提出模拟自然,构建稳定、高效的水源涵养型植被的方法。在六盘山地区,主张4个以上树种高度混交、阔叶树和乡土树种为主混交、行带状混交;鼓励株间混交和依小地形灵活调整、低密度栽植;尽量少整地和保留原有植被。王彦辉说,由于选用抗旱乡土树种,大旱之年的造林保存率明显优于纯林和两个树种的混交造林。

  灌丛稀植乔木造林,即将青海云杉和华北落叶松等低密度栽植到灌木丛内,从而达到少整地、省苗木、免抚育、少耗水的目的。

  为促进乡土树种造林应用,提高植被稳定性,研究团队攻克了少脉椴、花楸、紫丁香、稠李和毛梾等乡土树种的育苗技术,不仅增加了六盘山当地特色苗木种类,还拓宽了当地就业渠道;筛选了野李子、暴马丁香等抗旱树种,在造林中大量应用,在连续两年干旱的条件下,野李子和暴马丁香的保存率达80%和63%。

  据王彦辉介绍,六盘山地区历史上形成了大量过密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存在耗水多、更新差、病虫害严重等问题。对此,项目组在遵循近自然林业原则的前提下进行了相应的技术调控:合理降低密度,促进目标树生长和天然更新及优质大径材生产,丰富林分树种组成和层次结构,逐渐改为近自然的复层、异龄、多树种混交林。

  王彦辉说,2010年世界林联大会决议提出,森林与水将是未来全世界林业研究的6个重要方面之一。作为中国生态水文研究工作者,将继续努力而深入地开展研究,争取使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实现林水和谐,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