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3月2日讯 (白秀萍)
日本木材出口中国初见成效但并不乐观
在日本政府的支持和日本企业的努力下,日本与中国的木材贸易活动日渐活跃,一些地区已经实现了国产原木出口中国的零突破。例如,2003年4月,宫崎县第一批柳杉原木从细岛港装船运往中国的厦门,首次向中国出口了482根、200立方米的柳杉原木,此后多次向中国出口了木材,2008年3月又将102 吨柳杉木片从细岛港运往中国福建的马尾港。岛根县、青森县等地区也向中国出口了木材。
日本曾于1988年牛刀小试地向中国出口了400立方米木材,2002年出口了430立方米,2003以来出口的木材逐渐增多,到2005年约达到1.7万立方米。但是,日本出口的木材批量不大、总量不多,远未达到其预期的出口目标。
根据2003年7月中日民间签署的长期合作协议,日本计划5年对中国出口柳杉和扁柏原木100万立方米,2003年计划出口4万立方米-5万立方米,2004年达到10万立方米,但实际上每年的出口量仅为几千立方米。2002年,宫崎县制定了每年向中国出口柳杉原木100万立方米的计划,然而两年来仅出口原木1.5万立方米。日本木材对中国的实际出口量与预期的目标相差甚远,而且一部分出口是在政府补贴下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尝试性出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贸易。
日本木材为什么不能大规模进入中国
日本根据“木材出口可行性调查”,提出了木材出口中国面临的几个问题:一是缺少出口对方国家木材市场的信息;二是出口手续和商业习惯(结算方法等)不同;三是对日本产木材的认知度低;四是初级产品是否经得起当地残酷的成本竞争;五是资金回收等问题。
但是笔者认为,日本木材之所以未能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关键是价格问题。根据日本对中国市场的调查,2005年中国进口原木2800万立方米,其中俄罗斯材占60%,而从日本进口的原木不足0.1%。俄罗斯材在中国国内的流通价格为每立方米1.1万日元,日本柳杉原木到岸价约为每立方米1.9万日元(包括熏蒸费等),每立方米的差价高达8000日元。直径26厘米-28厘米、长4米的俄罗斯原木每立方米为600元人民币,约合8400日元;同样规格的原木,新西兰材约合7300日元;而日本宫崎县的柳杉原木运到中国每立方米价格高达2万日元,相当于俄罗斯材的2.4倍、新西兰材的2.7倍。价格劣势决定了日本木材难以占据中国的市场。
日本木材价格居高不下,是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所决定。日本造林成本比中国高。宫崎县的造林总成本在日本相对较低,但每公顷仍为100万日元-150万日元;而中国的杨树造林每公顷总费用1993年为11.7万日元(包括苗木、施肥、间伐等),桉树造林1998年为9.7万日元-13.98万日元。这说明,日本每公顷造林成本相当于中国的10倍多。日本的运输成本也很高。小头直径30厘米、长3米的柳杉原木从宫崎县运到厦门港,每立方米运费高达6500日元,占木材售价的32.5%。
日本木材价格下调,取决于生产成本和运输是否有降低的空间。在日本的造林总成本中,除草费用高达每公顷60万日元,约占造林总成本的一半。这是日本森林培育中的一个大问题,而在其他国家这个问题几乎不存在。日本的运输成本也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从北美、智利及新西兰运到日本的费用为每立方米1000日元-3000日元,北欧、奥地利等为3000日元-5000日元,但是仅在日本国内从宫崎到东京的运费就达到每立方米5000日元。因此,压缩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说木材售价下调的空间几乎没有。
在价格竞争之外,中国消费者对日本柳杉的认知度以及日本木材是否符合中国大部分普通消费群体的需求,这些都是影响日本木材能否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因素。
日本木材出口中国面临诸多难题,但日本业界始终没有放弃努力。而且为避免原木出口中国后再加工成制品返销回来,导致国内木材工业“空洞化”,日本考虑从原木等初级产品转向木材加工品出口。推动国产材大规模出口,既可以挽救目前业已衰败的林业,还可以保证未来森林生产优质木材的潜力,实现可持续经营和应对气候变化,其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