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3月25日讯 (中国林科院科信所 何友均 王登举) 人工林的功过是非,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争论之后,已有共识:人工林的快速发展,为生态建设和木材安全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由于管理不当,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人甚至将人工林称为“绿色沙漠”。怎样才能在合理发展人工林的同时,甩掉那顶“绿色沙漠”的帽子?加强人工林规范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
人工林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木材产品需求急速增加,由此引发了以提供木材产品为主要目标的人工林培育高潮。巴西、智利、阿根廷、日本、印度、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摩洛哥、乌拉圭等众多国家都制定和实施了长期造林计划,世界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201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人工林面积达到了2.64亿公顷,为全球提供了50%以上的工业用材。但是,由于在营造人工林时忽视了生态环境管理,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生物多样性锐减、地力退化严重、水源涵养能力减弱、森林火险增加、容易遭受病虫害和引发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等,工业人工林甚至被冠上了“绿色沙漠”的恶名。
人工林环境管理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人工林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人工林的环境管理正在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
“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和“2011国际森林年”都将人工林环境管理列为重要议题,联合国环发会议、联合国森林论坛、有关森林问题的国际进程也将人工林环境管理列为重要议题。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全球发起了“新一代人工林”研究与宣传活动,并提出了在高保护价值区域发展人工林的基本原则,目的是在人工林建设中保持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重视高保护价值区域的活动以及正确处理利益相关群体的关系等,以推动全球工业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第十三届世界林业大会宣言》提出,要针对退化景观,特别是退化林地的恢复开展活动,开发并推广相应的技术以维持和增强人工林的生产力及其在区域景观层面的贡献。联合国粮农组织强调,要更好地认识人工林在提供产品(木材、纤维、生物能源、非木质林产品)和环境服务(碳截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生态旅游与休憩功能)方面的价值,充分发挥人工林的多重功能。
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纷纷制定管理规程
为了推动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一些人工林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相继研究和制定了人工林环境管理方面的标准、规程和指南。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6年制定了《人工林可持续经营自愿性指南》,重点强调人工林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与景观管理。新西兰制定并实施了《人工林环境管理规程》、《人工林操作环境规程》和《良好管理人工林的环境认证国家标准》,对人工林经营活动发挥了良好的规范作用。澳大利亚制定了《与人工林木材生产有关的森林实践:国家原则》,从国家层面上确立了人工林木材生产必须遵循环境保护、安全、规划、实施路径、建造和维护以及森林采伐等原则,并成立了人工林环境效益的科研和政策实体,以促进人工林多种目标的实现。美国制定了《可持续林业倡议》(SFI),该倡议是由森林经营人员、保护专家、科学家和其他相关者发起的一个集原则、目标和业绩考核指标于一体的综合体系,其特点是将树木的长期生长、采伐与野生动物保护、植物、土壤和水质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美国各州也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森林资源情况推出了建议性和自愿性的《林业最佳经营指南》(BMP),有效地推动了美国工业原料林和小私有林经营中的环境管理。法国、芬兰、瑞典、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在积极推动私有人工林发展以获取木材及其产品的同时,都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程,维持和提高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
人工林环境管理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行动起来,将人工林环境管理纳入国家计划或国家战略的高度,逐渐规范人工林管理,以从根本上解决人工林带来的环境问题。
日本将人工林环境管理措施纳入《森林、林业基本计划》,大力推进人工林的异龄复层林和针阔混交林改造,以提升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克服大面积人工林带来的环境问题。为实现人工林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德国全面推行近自然的林业经营理念,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营造的大量人工纯林进行改造,形成了半天然人工林。澳大利亚制定并实施了《国家人工林健康战略》,全面强化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高人工林的环境价值。芬兰在新修订的《国家森林计划》中,进一步强化了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更加强调发挥人工林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各国积极为人工林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环境,确保人工林环境管理的落实。比如: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对人工林的长期投资,采用可持续的经营模式;鼓励利益相关者在规划、经营和资源利用过程中积极参与相关的决策;为各个层次的经营主体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提高科学经营的能力;完善市场机制,使经营者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等等。
加强我国人工林环境管理刻不容缓
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9.26亿亩,稳居世界首位。笔者认为,借鉴国外人工林环境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全面落实规程,强化管理,实现木材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将是未来我国人工林发展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木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木材及木制品进口折合成原木已占国内总消费量的43.6%。在世界各国不断加大本国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的情况下,我国必须立足国内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加快建立木材生产战略储备基地,尽快改变木材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局面。与此同时,大面积发展人工林所带来的生态系统不稳定、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也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国家林业局于2009年发布了《工业人工林生态环境管理规程》,其目的就是促使工业人工林在提供木材、纤维、生物能源、非木质林产品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恢复景观、提供游憩场所等方面的多重功能和价值。希望我国人工林不仅能为国家提供木材,而且能为大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