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2011年4月6日讯 (戴均华 甘勇 陈晓瑚)春回大地,百花争艳,万木复苏。
阳光明媚的春天里,喜讯从北京传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商请国家林业局批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湖北分院”成立,即将在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挂牌。这是继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1958年成立以来,国家级科学研究院在湖北建立的又一个科学研究分院。
湖北是科教强省,也是林业大省,但在林业科技方面,一直缺乏大院大所。中国林科院湖北分院的成立,标志着湖北林业科技水平全面提升,湖北省林科院与中国林科院的合作,也再进一步。
这一步,是湖北省林科院从林业科技“地方队”向“国家队”升级的激情跨越。
这一步,是湖北“生态立省”战略在“十二五”第一年迈出的精彩开局。
这一步,是湖北林业向全国乃至世界林业科技顶尖水平靠拢的步步紧逼。
科技创新:
开辟绿色崛起新路径
从“地方队”一跃而成“国家队”,湖北省林科院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多年积累的科技研究成果,靠的是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靠的是为林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来看看湖北省林科院的荣誉室吧。50多年来,湖北省林科院主持承担的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948”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推广项目等,达到360多项;取得各类科研成果、专利,200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130多项。尤其是2005年以来,连续5年,每年获得湖北省科技一等奖。
来看看我们身边常见的树木吧。那一棵棵常见的树木,无声地倾诉着一代代林科院人的默默奉献。
水杉,上世纪40年代在利川被发现时不足5000株,被称为“植物活化石”。为了繁育这一濒临灭绝的珍稀植物,湖北省林科院积极行动进行水杉引种驯化及良种繁育研究,在潜江建立了世界首个水杉良种繁育基地。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湖北省林科院筛选出了5个优良无性系,建立500亩种子园,共繁殖苗木近1亿株。如今,过去难得一见的水杉,已经成为园林绿化、农田防护、护堤护渠的常见树种,全球种植60亿株,彻底摆脱了濒危状态。仅在湖北省内,水杉累计创造经济价值200多亿元。
杨树,这种被平原地区群众称为“意杨”的速生树种,最初引进时只有9根穗条。经过湖北省林科院30多年的科研攻关,杨树速生丰产的关键技术问题获得突破,当初的9根杨树穗条,发展到今天,成为全省700多万亩人工杨树林,以杨树为主要原料的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年总产值超过230亿元,成为林业支柱产业,为全省林农致富和促进经济发展开辟出新的渠道。
再来看看秀美的荆楚大地吧。那一片片绿色山川,是辛勤耕耘的林科院人用脚步写就的绿色论文。
三峡工程兴建之前,面对当时宜昌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在原副省长、林业专家韩南鹏的指导下,湖北省林科院结合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建设,探索出泥质页岩山地营造水土保持林的一整套技术措施,在主栽树种选择和整地方式上大胆创新,通过综合治理,试验区年土壤侵蚀模数下降了81.3%,昔日不毛之地的“火焰山”,变成了茫茫林海。
生态价值无法量化,让生态因“无价”变得“廉价”。2010年,湖北省林科院对全省森林生态资源价值进行了评估,荆楚大地的青山绿水评估价为4718.68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37.02%,全省人均每年享有7736元的生态福利。湖北省林科院给“无价”的森林生态效益评估,建立了森林生态资源价值补偿的标准体系,明确了森林生态资源价值补偿的理论标准和执行标准,为我省绿色GDP核算奠定了理论基础。
林业科技的创新之光,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照亮了湖北跨越式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
奋力拼搏:
再创盛世兴林新业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一代又一代的林科院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才使湖北省林科院由幼小的树苗成长为如今亭亭如盖、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
忘不了,林业科技的拓荒者——方建初。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系的方建初,1964年放弃优越的条件,来到湖北林科所(湖北省林科院前身)任副所长。科技力量薄弱、实验条件差、生活艰苦,都没能浇熄他对林业的热情。在他的带领下,林科所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争取研究项目,开创了林业科研工作的新局面。特别是在水杉、池杉、落羽杉“三杉”繁育推广中,方建初做出了突出贡献。十年文革期间,科研工作受到严重干扰,方建初仍坚持开展“湿地松嫁接实验”、“油橄榄的引种栽培”、“油橄榄的嫁接繁殖”等实验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在林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忘不了,踏遍青山的实干家——郭尹白。有人曾经计算过,在1973年至1986年的十几年间,郭尹白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农村、山区进行蹲点和调查研究,行程万里。他常说:“植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一个林业科技人员要取得成就,就离不开生产实际和基层。”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郭尹白先后主持了“丘陵岗地杉木速生丰产技术研究”、“黑杨派南方型无性系引种和推广”等项目,这些速生用材树种在全省、全国累计推广5000万亩以上,为湖北乃至全国林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忘不了,兴林富民的引路人——潘德森。上世纪90年代,潘德森担任钟祥市旧口镇万亩沙梨园顾问,使沙梨单产由1000公斤提高到3000公斤以上,品质在全省评比获第一。他用三年时间,摸清了罗田甜柿栽培历史、栽培技术,并从中选出10个优良单株,发现了5个甜柿新品种,选出的“宝华甜柿”和“宝盖甜柿”两个品种,被审定为良种,在全国推广。在“油茶低产林改造及新技术推广”的研究中,潘德森用两年的时间将每亩油茶产油量由5公斤提高到了16公斤。后来,通过长达10年的长期观察,潘德森选育出了3个高油份、高产量的油茶新品种,最高亩产茶油达60多公斤。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多年来,湖北省林科院以开放的姿态,借外力,引外智,开门办院,突破了一系列科技难题。
针对平原湖区血吸虫疫病严重的问题,湖北省林科院和中国林科院合作,在彭镇华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兴林抑螺综合治理和开发三滩的研究,经过20多年的探索,提出了生物生态抑螺新理念,提出“以林为主、抑螺防病、综合治理”的林业血防工程的新模式。2006年,国家据此研究成果,投资70多亿元,在全国7个省市的270多个县市开始实施林业血防工程,成为我国第一个由科研引领的国家重大工程,成为林业史上科技指导生产的典范。
目前,林业血防工程在长江中下游血吸虫疫区全面实施,我省抑螺防病林已超过200万亩,项目区内钉螺密度下降85%以上,人畜感染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林木蓄积经济价值超过40亿元。兴林抑螺实现了由药物型灭螺向生物型灭螺,由环境污染型灭螺向环境友好型灭螺,由消费型灭螺向效益型灭螺的根本性转变,被疫区群众誉为“德政工程”、“致富工程”,并使我省成为全国林业血防工程的示范。
在中国林科院院长张守攻的带领下,湖北省林科院与中国林科院在前期引种试验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日本落叶松多水平遗传评价与高世代新种质选育研究,构建了遗传基础广泛的高质量的二代育种群体,提出了新的系统的遗传改良策略,从而将日本落叶松从传统引种地南移近10个纬度,建立了南方最大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基地,填补了我省乃至中北亚热带亚高山地区人工造林树种的空白。选出的日本落叶松良种在中北亚热带亚高山区累计推广应用525万亩,增加木材产量7875万立方米,累计新增产值超过320亿元,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显著。
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关系重大,世界瞩目。多年来,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所长肖文发,在他的导师、中科院院士蒋有绪的指导下,与湖北省林科院合作,在三峡库区实施了国家攻关项目、科技支撑项目、陆生动植物监测项目、行业公益项目及定位站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构建,极大地改善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条件,极大地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步伐。
如今的湖北省林科院,按照“荐才育才、引才聚才、用才激才,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思路,建立了一支学历层次高、科研创新能力强、专业覆盖面广的林业科技人才队伍。
站在新起点上,林科院人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的优良作风,向着一流林业科研院所的宏伟目标,砥砺前行。
放眼征程:
奏响跨越发展新篇章
让时间回到2008年。当年10月,省政府与中国林科院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全面科技合作关系。湖北省与中国林科院的深度合作,打开了湖北林业发展新空间。
2009年,湖北明确提出“生态立省”的战略目标。作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林业责无旁贷,而林业科技更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十二五”开局之年,湖北省林科院已绘就一幅“十二五”的宏伟蓝图。
围绕一个目标。以创建全国一流林业科研院所为目标,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兼顾应用基础研究,提高持续创新能力,推动全院科技进步和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推进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发展,实现林业“双增”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坚持两大原则。科研与服务林业中心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自主创新与自我发展并重的原则。
明确三大任务。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培养特色明显、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创办促进全院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柱产业。
发挥四大作用。一是要在自主创新上发挥先锋队和主力军作用;二是要在科技与生产结合上发挥示范作用;三是要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发挥带头作用;四是要在科技队伍建设上发挥表率作用。
突出五大关键技术领域。一是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二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三是木本粮油与生物质能源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四是主要林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五是园林花卉与城市林业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历史起点,湖北省林科院将依托中国林科院湖北分院这一国家级创新平台,发挥在生态湖北建设中的参谋和智库作用,为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安全,为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实现荆楚大地山川秀美和绿色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评论
科技引领
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
湖北省提出生态立省战略,为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平台,也为林业科技大显身手,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科技的力量体现在哪里?邓小平同志给出了精辟回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林业科技成果一旦渗透和作用于林业生产过程中,便爆发出强大的、直接的生产力,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支撑。
引领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围绕林业所需、林农所盼,增强林业科技自主创新主动性。多年来,从林木的遗传育种到经济林良种选育技术,从森林资源的培育到开发利用技术,从生态监测评价到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从林业信息到生态防灾减灾技术,湖北省林科院都围绕林业发展的主题,围绕林农增收致富的现实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林业实用技术推广、科技示范、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等。真正改善生态环境,真正带动林农致富,科研成果才能转化,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
引领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推进重大科研突破,抢占林业科技制高点。林业科技创新既要着眼当前,更要站高望远。湖北省林科院积极探索,在影响和制约全省林业发展的重大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在林业生物质能源、碳汇林业与碳贸易、绿色核算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只有把握林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才能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更好地促进产业升级,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力。
引领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要以人为本,明确“人才是第一资源”。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林业工作者用他们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保障了我省的林业不断地向前发展,他们是我省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力军。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留住人才,凝聚人才,才能构建一支特色明显、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为湖北现代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不竭的源动力。
我们相信,中国林科院湖北分院的成立,必将给力湖北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湖北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两翼齐飞”,为泼绿荆楚大地、林农增收致富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