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2012年01月02日讯 (张建华) 头戴一顶草帽,裤脚沾满泥土,喝着农家的大碗茶,在地头田埂讲着国际先进的林木培育知识——十多年来,“海归”专家曾炳山已经练就了一身“送科技下乡”的“看家本领”,随时随地都能迅速为农夫们开设“科技流动课堂”。
今年44岁的曾炳山,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热带林木繁育领域的著名专家,国家公派留学荷兰的青年学者。在研究所里,他是“海归研究员”,是林木繁育高手,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是3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拥有人,带领项目组把科研成果推向了国际市场;来到村头镇尾,他又是林农的知心朋友,是林木“神医”,是给种植户带来财富和欢乐的“福星”。
虽然头上顶着众多光环,但是,曾炳山十年如一日坚持“行走山林”,在田间地头推广林业生产的新技术,把免费培训班办到了农夫家门口。一年里,他的大半时间都是在野外出差。从粤北山区到云贵高原,从湘西竹海到海南椰林,都留下了曾炳山“科技兴林”的身影与足迹。
在过去的十年中,他已跑遍了广东、海南、贵州、云南、福建、江西、湖南等十余个省的120多个县区、260多个乡镇,服务过的林地面积达200多万亩,为林农减少损失或创造收益2亿多元。
为了更好地为林农释疑解惑,以林木组织培养和育种为主业的曾炳山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短短几年就成为广东省聘请的“网络森林医院”专家,咨询电话不断,预约邀请应接不暇。曾炳山的妻子、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王新荣对丈夫的“冲劲”也非常叹服:“半路出家竟也能成为广东省的森林病虫害专家!”
一传十,十传百,曾炳山成了林农有口皆碑的“林木神医”。2006年,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市一位姓刘的林农种了600多亩桉树,出现了老叶变红的症状,当地林业部门派来的技术员认为桉树得了青枯病,为防止病菌蔓延,需要把树全部砍掉重新种植。老刘非常痛惜,不忍马上砍掉,辗转联系上曾炳山,请求“支招”。
曾炳山耐心询问了这批桉树的病状,听说树木虽然有叶子变红的迹象,但没有一株枯死,曾炳山敏锐地判断这不是青枯病,而极可能是因为缺磷肥导致的。他马上赶到刘家,现场指导施肥,当天就解决了难题。
在曾炳山的悉心指导下,无数林农省吃俭用种下的树苗“转危为安”:桉树叶子转绿了,柚木苗变壮了,南洋楹没虫了,相思树变直了……
心怀感激的林农想出各种办法感谢曾炳山:家里的橘子红了,打电话要老曾过来摘;后山的荔枝熟了,通知曾老师过来吃;院里的冬瓜该摘了,给曾教授送一只大的。有些林农过了很多年仍忘不了曾炳山,每年都打电话来问候。
来自广东番禺的种植户陈柱贤曾多次就林木种植和病虫害问题向曾炳山请教。陈柱贤说,曾老师“稳重踏实”、“不端架子”,很容易跟他成为“掏心掏肺”的朋友。
有人问曾炳山,你堂堂一个教授,整天往山沟里跑,是不是有些掉架子或者屈才?他说:“我没觉得,林农确确实实需要我们的技术,我作为科研人员,推广林业科技义不容辞。”
曾炳山认为,林业科技工作者只有深入到林业生产第一线,深入到林农中间,才能更好地传播科学技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当前全国林业形势很好,基层真的很需要我们。为林农踏踏实实做点事,人家在心底里认可你,这也是一种价值,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记者 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