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1月01日讯 (丁洪美)我们现在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凸显的现实,各种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和强度都会有所提高。对此,我们必须有所警惕,也要进行一些为预案做准备的基础性研究,这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带有战略性的长期任务。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增加福利,减少损失;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觉悟,更加自觉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进真正的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沈国舫(2008年《林业科学》)
导语
灾难可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可以让智慧的人们汲取经验教训,创造出惠及整个人类的知识财富。
2008年的冰雪灾害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让充满智慧的中国科学家抓住机遇,通过严谨的分析研究,对特大冰雪灾害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以及灾后政策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为人类抗击突发性自然灾害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日前,中国科学家关于“2008中国特大冰雪灾害社会生态影响研究”的论文已正式被《美国气象学会会刊》采用,并提前在美国气象学会官网上发表,这对中国乃至全球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均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虽然那场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已经过去了两年,但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登上《美国气象学会会刊》的重要事件,又将我们带回那个难忘的时刻。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听听科学家研究过程背后的故事,了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把握科学家们提出的应对措施,并在实践中融会贯通,让这笔科学财富真正造福于人类。
天灾突发 生态损失难以估量
2008年新年伊始,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冰冻雨雪天气袭卷了大半个中国,在人们记忆中烙下了难忘的印迹。
森林多分布在偏远山区,海拔高、温度低、交通差等因素使林业成为在突发性天灾中最脆弱的行业之一。冰雪灾害不仅让绵延的森林树倒枝折,而且让大面积苗木和温室毁于一旦。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天灾中,全国共有19个省(区、市)的近1000个县受灾,其中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安徽、浙江6省成为重灾区。据估计,截至2008年2月1日,这场突发性自然灾害已导致14个省区8195多万亩毛竹、7777万亩林木被毁损,林业职工和林农房屋12万间41万平方米倒塌和损坏,野生动物冻害损失1700万元,林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60亿元。
应对灾难 林业科技人员旋即行动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国家林业局迅速组织领导林业系统抗灾自救,同时作出了科技抗灾救灾的决策。中国林科院作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的国家队,反应迅速、行动快捷,立即组织专家、集结队伍奔赴灾区一线,指导灾区林业人科学抗灾救灾,致力于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他们以人类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为目标,前瞻性地启动了一系列应对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项目。“2008中国特大冰雪灾害社会生态影响研究”就是当时启动的院长基金应急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雪灾干扰对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则是中国林科院院长基金海外人才专项重点项目。
据中国林科院院长张守攻介绍,如何准确、及时、快速地获得灾害及其造成损害的信息,进行灾损快速评估,对灾后林区重建家园,恢复林区正常的生产、生活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区人民的身心健康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国林科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开展林区特大雪灾监测与评估、抗性林木新品系选育、受损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灾后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灾后林火管理技术、珍稀濒危动植物抢救保护、受害林木(竹)材增值加工利用技术等方面,这类研究成果对灾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且能够为今后类似灾害的预防与应对提供技术支撑。
这些研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当时,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广大科技人员牺牲春节假期,深入灾区,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在此,我们仅仅能将镜头摇向几个小小的场景。
冰雪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迅速组织森林生态、林木种质资源、森林培育和森林保护等方向的专家,分别前往浙江、江西、安徽等省,深入灾区,开展调查研究。
经过几十年的封育,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几乎处于垂直郁闭状态。雪灾发生之后,上层的乔木很多都遭受折冠、折枝损害,很多大树都被连根拔起,倒伏的树木横七竖八,到处一片狼藉,满目苍夷,这些都使林内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给科技人员的调查工作带来无法想象的困难。科技人员不辞辛苦,不畏艰难,徒步深入灾区一线,开展调查。为了尽量延长工作时间,他们早出晚归,自带干粮,吃喝就在调查现场。
灾难发生后,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的10多位专家迅速组成灾后南岭森林生态系统监测队,进入粤北南岭地区。他们的任务很明确:一是在建监测系统中,重新细化、量化准确评估灾害损失;二是监测灾后森林植物群落的演替和促进森林生态功能恢复。南岭是广东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国际上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该项目的监测内容涉及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野生动物、森林凋落物、土壤、水文与气象等10多个监测大项、1300多个样点或样线的设置。这些监测内容“将填补南岭地区森林监测空白,同时也是国内最早启动的灾后森林生态监测”。该监测系统将在2012年全部建成,进入长期观测运转。“一些固定样地有望加入国家永久性监测体系。”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吴仲民认为,这次南岭灾后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结果,未来甚至可能会与全球变化和森林碳汇研究相关联。
在冰冻雨雪的高山上,研究人员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70多岁的昆虫学家顾茂彬和搞森林植被恢复的老专家郑海水在陡峭的岩石与杂树倒木中调查时,差点遭到毒蛇攻击的故事;研究人员在瓢泼大雨中精益求精开展调查工作的故事……
历经艰辛 科学探索结出硕果
《美国气象学会会刊》对所采用的论文要求高、审核严,只有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科学影响价值的研究成果,才有可能被发表。
中国林业、气象等部门的专家联合开展的“2008中国特大冰雪灾害社会生态影响研究”论文正式被《美国气象学会会刊》采用,并在美国气象学会官网上发表,将对今后国内外应对类似突发性自然灾害产生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2008中国特大冰雪灾害社会生态影响研究”指出,极端事件对人类文明和自然系统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和自然生命相互作用,可以加剧或减缓自然事件向人类灾难的转变进程。专家指出,在正常天气和气候条件下,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结构似乎完美无缺,但一旦遭遇极端天气和气候,其脆弱性就会暴露无遗。
专家们用了近两年时间,对2008冰雪灾害的气象成因、天气特点开展了深入分析、研究,对其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以及灾后政策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了七大应对措施与建议。
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政府的正确决策是关键。灾难突然降临,在有限的时间内,决策部门必须了解灾难的全过程,这就需要依靠科学,建立极端气候与综合影响的预报系统,确保系统内众多程序无缝运行,从而决策正确。
应该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在正常天气条件下应用的先进技术,有可能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发生严重的问题。如,冰雪灾害直接导致电力系统全部瘫痪,先进的电力驱动机车无法运行,一时又难以找到老式内燃机和能驾驶内燃机车的司机等。因此,完善的应对措施十分必要。
应维护生物多样性,为可持续林业应对极端事件提供保障。我国拥有大量对冰雪灾害具有高抵抗力的候选物种,植树造林时应充分利用其优势,维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免几十年的成果毁于一旦。
非木质产品可持续利用应成为国家适应极端事件长期战略之一。研究发现,过度不合理开采非木质产品会大大降低树木对极端事件的抵抗能力,如环割方式采脂导致一半以上的松树在冰灾中死亡。
要关注极端事件引起的食品短缺。因食物的生产地和消费地不一,极端事件通过毁坏农作物导致食品直接短缺,同时通过破坏食物运输链导致食物间接短缺。
要进一步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量的流动务工人员涌向发达地区。每到春节,回乡探亲的客流高峰将持续一个月,所有运输系统均超负荷运行,一旦极端事件发生,就会造成系列连锁反应。
应有严格的制度保证,能从罕见的极端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公众对冰灾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缺乏足够的了解,亦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冰灾发生后,只有少数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技术性的调整。因此,需要制定严格的制度,确保极端事件发生后能及时吸取经验教训,并积极制定相应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