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社会责任 让科学探索闪耀光华
时间:2010-11-01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1月01日讯 (丁洪美)科学的使命是探索未知、寻找规律……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也许,只有将社会责任作为己任的科学家,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成果。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在美国专业刊物上发表,从某种程度上诠释了科学研究成果对全人类的重要意义,让人们看到社会责任在科学家身上闪耀的光华。

  当2008年底美国东部发生强冰暴袭击致百万用户断电的突发性灾害之时,中国林科院卢琦博士立马向林业科学家朋友们发出了“希望咱们的研究对美国有所帮助和启示!!”的电子邮件,邮件的题目赫然标明:“上帝说,让中国的冰雪灾害研究成功!”我想,他在发这封邮件时也许没想那么多,但却让人看到了他们这一代科学家身上的科学精神与广阔胸襟。

  团队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是这一代中国科学家让人感动的精神。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本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篇论文的研究工作涉及面很广,参加调查和研究工作的专家涉及多家单位,专业领域涉及气候与气象、生态、林业、农业、社会、经济和政策等,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在研究工作中,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第一,冰雪灾害这样的极端事件,也许仅仅持续几天时间,但却有可能摧毁几年、几十年的经济和生态建设成果,作为生态研究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及时抓住极端事件发生的机会,开展事件成因、事件的综合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并提出应对极端事件的政策建议。第二,百年一遇的极端事件对于从事极端事件研究的工作者来说,也是百年一遇的机会,因此需要迅速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及时深入第一线,开展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第三,极端事件的发生成因,以及后续影响方面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一家单位、一两个专业的专家是无法胜任的,需要整合多方面的人才优势、专业优势,合作开展研究,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论文通讯作者、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资深研究员顾连宏在谈到他对合作团队人员的印象时,这样评价中国的研究人员:中国科学家吃苦耐劳、抱负远大,而且对事业有着献身精神。他们能抓住一切机会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技能。同时,科研主管部门领导对研究工作的支持也非常重要。比如中国林科院科技处卢琦博士、亚林所汪阳东博士等人,虽然他们的名字没有出现在论文作者的名录中,但他们在组织和协调本项研究方面都起了关键性作用。

  顾连宏不无感慨地说,如果具有长期的关注与规划,那么许多由于冰雪灾害造成的损失都是可以避免的。整个地球的自然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由极端气候和天气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进化与动植物种的分布,都受制于极端自然事件的类型、发生频率和强度。全球气候变暖必将导致更多的具极端性的自然灾害。探索这些自然灾害的社会、生态影响非常困难,而这项研究恰恰为今后的有关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非常巧合的是(也是偶然中的必然),就在中国冰雪灾害研究正在紧张进行的2008年底(12月12日),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和纽约州也发生了几十年不遇的突发性强冰暴。“我想,中国在战胜冰雪灾害方面的经历、经验和成果,可以很好的用来指导美国乃至世界其他发生同类事件地区的灾害管理和防灾减灾,以此惠及全人类。”

  论文主要作者、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吴仲民说:“这项研究让我感触很深:一是要抓住冰雪灾害等极端事件的研究契机,研究人员的‘专业敏感性’至关重要;二是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对研究人员的‘应急支持’极为宝贵;三是组成多学科研究团队,开展综合研究极为重要。”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和自然生命相互作用,可以加剧或减缓自然事件向人类灾难的转变进程。在正常天气和气候条件下,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结构似乎完美无缺,而在极端事件下,其脆弱性则暴露无遗。由于温室效应加剧、大气温度上升,扰乱了大气环流,极端气候事件有可能经常发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建立起规模巨大的高速公路网、领先世界的高速铁路,以及现代化的城镇等。但是,在2008特大冰雪灾害来袭时却遭到了巨大的损失。这提醒我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极端事件(如极端气候事件等)的影响,并且要有应对发生极端事件的应急预案。所以,这类研究工作对于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