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搞科研,坐冷板凳是必练的基本功
时间:2010-11-16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1月16日讯 (王建兰)在前不久召开的国际林业研究联盟第23届世界大会上,来自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蒋佳荔获得杰出博士研究奖,成为我国唯一获奖者,也是我国林业界自主培养的博士研究生首次获此殊荣。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从韩国首尔载誉归来的蒋佳荔。




相信天道酬勤

  机会善待有心人

  记者:获得国际林联杰出博士研究奖的优势是什么?

  蒋佳荔:科研的灵魂在于创新。按照国际林联的规定,申报该奖项的研究成果应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及获得博士学位后6年内取得。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温度、时间、频率作用下木材动态黏弹性的响应机理,在木材黏弹行为和松弛转变机理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

  记者:获奖后有何感受?

  蒋佳荔:非常高兴!奖励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国际林联共分8个学部,本奖项为每5年评选一次,每学部1个名额。也就是说,在全世界从事林业科研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中,每5年最多只有8人获此奖项,竞争非常激烈。

  高兴之余,更多的是心存感激。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位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开明的好导师。另外,木工所先进的仪器设备、优越的科研条件和浓郁的学术氛围,令我心无旁骛、潜心科研。

  记者:有什么经验与大家分享?

  蒋佳荔:做科研,一定要淡泊名利、驱逐世俗烦扰,直面学习和科研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耐得住寂寞、坐冷板凳就是我们必须练的基本功。

  要牢记导师教诲,不急于求成。集中精力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调整试验方案细节,踏踏实实地做研究。

  要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积累。坚持每做一个实验、每读一本书、每完成一项工作都及时整理,做到厚积薄发。

要保证论文质量,做到宁缺毋滥。论文写好后,一般我会仔细地改上10多遍,再送给导师和专家指正,还请非专业人士帮我把好语言文字关,前前后后会花上几个月的打磨时间。相信天道酬勤,机会善待有心人。


过程走好了

结果就会水到渠成


  记者:你认为科研过程和结果哪个更重要?

  蒋佳荔:过程,我很享受研究过程。从阅读文献资料、制订试验方案,到试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直至论文修改、投稿和最终发表。这其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倾注极大的热情,付出艰辛的劳动。过程走好了,结果就会水到渠成。

  我走的路比较顺畅,几乎没遇到挫折。从考入北京林业大学,推荐免试至中国林科院读硕士,而后继续读博士,毕业后留院工作。研究生期间,我先后获得过赴韩国忠南国立大学、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美国农业部林产品研究所、斯洛伐克兹沃伦技术大学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作为主要成员,我参加并完成了导师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这些机会对于我来说弥足珍贵。目前,作为项目骨干,我又参加了导师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还很幸运地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这一切为我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些成长的过程让我十分享受。除了禀赋

  更需要创新的勇气和好奇心

  记者:当初选择专业时,受到过家庭影响吗?

  蒋佳荔:我的大学志愿是由父亲做主决定的。大三时,我开始接触专业课,逐渐喜欢上了木材科学。它复杂的构造、性质和太多的未知,激发了我探索的欲望。所以大学毕业时,我就认准了今天要走的路。

  记者:一天到晚在实验室,不觉得枯燥吗?

  蒋佳荔:我热爱实验室,因为科学离不开实验。虽然它不会马上给我带来丰厚的收获,但它具有很强的挑战性。我愿花很多时间琢磨实验过程,哪怕实验结果同预期目标有出入或者完全背离。当出现新的情况和有新的发现时,我会十分激动。

  我觉得,无论是从事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除了禀赋,更需要有不断创新的勇气和一颗好奇心。这样就会驱使自己不断去探索,把苦闷和彷徨、困难与挫折抛到脑后。

  今天的成绩已成为过去,我愿把它当作一个新的起点,常怀感恩之心,备加珍惜这大好时光,潜心科研,执著探索,为木材科学作出贡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