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林科院侯元兆研究员从苗木根系生长发育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林木生长的关键因子,解读了“平衡根系容器育苗”新理念,对推动我国林木育苗事业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我国已进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现代林业建设新的历史进程,从科学育苗着手,从根本上提高林木生长的物质基础,是现实的需要,更是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希望引起大家关注。
如果一个孩子胃口不好,他就会长得又瘦又小。栽树种花也是这个道理,植物根系好比人的胃,是吸收营养的器官,要想林木长得好,平衡根系最重要。
人工林低产低质的两大主因
《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1月23日讯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信所研究员侯元兆) 容器苗有利于保障造林成活率,这一点已被人们充分认知,可容器苗窝根造成的造林风险却很少被关注。窝根苗因根系伸展范围小,幼树难以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和营养,导致树木出现生长缓慢、体弱多病、抵抗力差、锚地不牢、容易倒伏等问题。
我们都知道盆栽花木不可能长大,而窝根的林木无异于盆栽。2010年上半年西南大旱,这个问题集中暴露出来了——一些人工林旱死了,而天然林却较易过关,原因在于天然林木根系发达,可以在一个广泛的范围内吸收水分。窝根苗木抵御涝灾的能力也很差,海南就发生过窝根的柚木幼林在微弱积水地段死亡的例子。苗木窝根也是造成我国近260万公顷桉树立木生长量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
我国林业育苗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就是繁殖材料携带老化病毒,需要幼化处理。很多苗圃都不知道要对繁殖材料进行幼化处理。这也是我国每每造林形成小老头树的原因。如果用种子育苗,苗木都是幼化的,但现在多使用无性繁殖材料。繁殖材料从多大年龄的母株上采集,就会携带多大的母体年龄信息。如果从一株30年生的杉木上采条扦插,那么杉木幼苗就具备了30年生杉木的特征,那你还期望它能茁壮生长吗?
窝根和老化,是我国林业育苗领域的两个基本问题,它们导致了我国人工林的低产、低效。大家都知道,我国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可立木生长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3%,部分技术原因就在于此。
倡导平衡根系容器育苗
科学育苗不仅要着眼于提高造林成活率,还应有培育主根、平衡根系、空气切根、母株处理、苗木幼化、人工控制苗木生长等多重目的。
用容器育苗,容器材料的选择很关键。在国外,塑料容器早已被摒弃。现在单体、易穿透、易分解、不回收的容器已成为容器主流,可回收但空隙大、重量轻、有利于根系平衡分布的容器也可以接受。因此,现在各国大规模使用的容器材料只剩几种了,其中以Fertiss无纺布容器和Jifyy纱网容器最为科学。这些容器,采用的基质是腐熟的有机质,加入缓释肥,可在造林地就近育苗。
这种育苗容器绝不会造成苗木缠根,还会出现一种奇异的效果:此类容器苗一旦入地,会爆发性生根,同时出现地上部分猛长。这是迄今其他类型的容器所无法做到的。其原因,主要是伸出容器壁并经空气切根后形成的愈伤组织所致。这些愈伤组织外露部分干枯,而内部又不断积累营养,形成了蓄势待发的生理状态。
平衡根系容器育苗作业也非常简单。苗木从开始培育到大田造林,就在育苗箱里呆着了。用这种苗木造林,理论成活率是100%。
平衡根系和优化处理,是发达国家首要的林业育苗标准,但在我国迄今仍被忽视。由于这些标准,从外观上很难判断,只能依靠苗圃的信誉。所以,国家应当尽早建立苗木市场准入制度和监控苗圃信誉制度。
现代容器育苗新理念
容器育苗不一定是好事,只有科学的容器育苗才是好事。这里有一个理念问题。现代容器育苗理念由5个部分组成:
第一是借助幼化技术,在大棚内建立采条母株,工业化地生产合格的幼化插条,这种生产是流水作业,全年不断。采条母株一般用组培苗建立,因为组培过程对幼化处理效果最好,母株最好采用盆栽。
第二是采条、制条、扦插、喷雾、光照、水肥管理及空气切根等,关键是造成空气切根及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及其支撑根段越粗壮越好,它们是造林后迅速生长的营养贮备及新生根生长基础。
第三是育苗设备和容器类型。总之以选择单体、易穿透、不卷根的容器最为理想。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装黄土泥沙的塑料袋容器必须尽早淘汰。比如南方大量使用的“辣椒管”,容积太小,极易卷根,建议尽早淘汰。
第四是育苗基质。理想的基质要有好的持水性、通气性和传递营养的能力。
第五是引入同化作用或借助外源激素促进根系发育和苗木的生长。
这5个部分构成了现代容器育苗理念的核心,综合体现就是“平衡根系”。支持“平衡根系容器育苗”的科学理论,一是树木幼化理论,二是树木的根形成理论。
这是迄今为止林业育苗的最高境界。只有这种容器苗才能从形态到生理再到活力等各项指标上接近实生苗。但这种苗木,仍然达不到实生苗的水平,因为只有有性繁殖,幼化程度才达到100%,这种无性系苗因为载有人类所追求的优异性状,无性繁殖造就了树木的早期速生优势,所以优势是诱人的。
组培并非最佳繁殖方法
目前我国育苗实践中,“组培”被鬼使神差地定格为最佳繁殖方法,已到了几乎无人怀疑的程度,很少有人以科学和经济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组织培养的一个最大功能是大力度地幼化繁殖材料。但组培苗育苗没有办法规避移栽时的卷根。而扦插繁殖中,因为插进容器内的只是一根插条,规避了卷根的可能性。此外,组培的成本较高,一株组培桉树苗的成本一般为0.16元-0.18元,而一株扦插苗成本不过0.03元。权衡利弊,自然应当把组培的优势和扦插的优势结合起来,从而规避它们各自的缺点,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组培+扦插”的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