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雷相东:以林为本
时间:2010-11-29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1月29日讯 (吴兆喆)“我们师法自然而不应该过于远离大自然的规律,我们实施项目时第一和首要的工作是遵循自然法则,人类的力量只是第二位的。”

  “遵循自然规律,以自然的力量改造、经营森林,才会使森林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雷相东一直在我国近自然多功能森林经营理论和支持技术方向上研究探索。

  悟道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目前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而发达国家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一般都高达70%以上。科技产出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大大降低了科技投入的效益。

  雷相东所关注的,不单单是科学研究,他更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率。他认为,科研人员必须具备勤奋、好奇心、恒心等基本素质。同时,林业科研工作者要胸怀科学理念,矢志不渝地将林业可持续发展作为科研的着力点。

  “要把技术变成规程,只有规程才能执行。”雷相东说,“要把科研特别是应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变为企业或政府行为,促使其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和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

  就林改而言,雷相东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老百姓要致富,森林经营就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总体、生态和经济之间的矛盾,而支撑点首先在技术创新。只有依靠技术创新,实行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大科技战略,才能够彻底打破“靠天养林、粗放经营”的传统经营模式,加速实现现代林业。

  “科技的生命力不只是创新,更要服务民生。”正是基于这种理念,2002年刚到林科院工作不久,雷相东才敢于挑战林木可视化的研究项目。中国林科院森林经理及林业统计研究室主任、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陆元昌研究员说,“因为专业研究不同,对他来说肯定有困难。但是我没想到他完成的这么好。3年下来,他申请了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7年来,他就成了专家了。”

  在陆元昌眼中,雷相东是一个具有钻研精神和责任意识的人,“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够更好地配合工作的需要,才能知难而上,才能和团队一起做出成绩”。

  得道

  目前,雷相东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单木结构-功能模型的研究,同时主持“十一五”科技支撑专题景观生态采伐及多目标经营规划的研究和国家林业局948引进项目林木结构-功能模型及应用技术引进。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他在思考如何利用模型研究森林生长对气候的响应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经营技术。

  在致力于科研创新的同时,雷相东也收获了累累硕果:在加拿大和德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曾于2005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参加国际林联组织的“基于自然干扰的森林经营”国际会议并做分组报告;2008年在德国参加国际林联组织的“结合森林调查和优化”国际会议并做分组报告。2009年,他荣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6年、2009年两次荣获 “梁希青年论文奖”一等奖。

  此外,雷相东在国内外刊物上共发表论文36篇,其中被SCI收录5篇、EI收录1篇;参编著作8部。

  陆元昌说,雷相东的研究从某些方面回答了森林与气候变化、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为新形势下的森林经营管理提供了基础依据和方法工具。

  传道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科学技术的崛起,就谈不上经济的崛起。研究院所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技术创新、高新技术转化的主要力量,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雷相东认为,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多的要考虑“传道”。他说:“教师必须切实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我,去影响、推动、加强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正己正人。”

  雷相东对学生要求严格,他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勇立潮头的时代先锋。他特别注重实践工作。他常对学生说:“对于科研,经验和数据尤其重要,如果一手资料是亲自采集的,那么对于科学研究结果的判断便会有理性的分析。”而这一点,对于一个科研人员尤为重要。

  “如果一个茶杯掉在地上摔碎了,那么我们只能说下次要注意。不论任何事情,重要的是要明白错在哪里,下次不再犯错。为人师者,重要的是以身作则。”雷相东说。

  事实上,不管是科研工作还是教书育人,雷相东的性格就像一杯“温开水”,含蓄但不乏严格,温和却坚韧、刚毅。

  “科研就需要这种淡定的精神。” 陆元昌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