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2010年6月9日讯 (郑北鹰)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主持的“大敦煌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战略”项目启动会在北京举行。其旨在塑造自然与社会和谐的生态经济模式,展现我国西部多民族的历史文化平台。
“大敦煌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战略”项目立足于大敦煌独特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服务于敦煌现代社会经济的特色产业,主要研究内容是其文化遗产形成发生的生态、环境背景,建立协调的现代环境体系,以及大敦煌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对策。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的西端,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称。大敦煌区域以甘肃省敦煌市为中心,大致是南依祁连山,北抵马鬃山,西达罗布泊,东接嘉峪关,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该区域干旱少雨,冬冷夏热,气候严酷,地域结构上处于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地带,生态区位上处于青藏生物区系与中亚生物区系的交汇场所,使其成为凝聚干旱和高寒生物种质资源的典型地域,是宝贵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库。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驯养和培育出的许多生产率高的优良动植物品种,正日益取代传统的经济动植物品种,使人类历经千百年艰辛培育的土著品种面临被淘汰的威胁,土著品种蕴含的优良遗传资源面临丧失。
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说,项目提出两个“静态-国家西部历史文化博物馆、国家地质地貌遗迹公园”和两个“动态-国家荒漠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国家西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的观点,即使敦煌成为恢复生态学的实践场所和自然遗产保存地,还利于收集和保存干旱区特有的土著动植物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