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不让砍树是误区 择伐主张自然延替
时间:2010-07-06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科技日报》2010年07月06日讯(范 建)

■ 绿色扫描

  为什么听到砍树就害怕

  砍树不好。似乎小孩都懂。但我们说,为了森林生长得更好去砍树。或许不少人认为这是错误的谬论。因为,国家为了增加更多的森林蓄积量,十多年来,各地都在封山育林,都在退耕还林。见到那些见利忘义的伐木者,不仅抓,而且罚。

  于是,听到有人砍树就害怕,就心里发慌,像是听到狼来了一样,不是防就是打。“这实际上走入了一种误区。”研究森林经营多年的中国林科院研究员侯元兆说,实际上本不该是这样。我们目前的问题,不是砍多砍少的问题,而是少砍砍错的问题。

  中国林科院研究员侯元兆和哈尔滨市林业局副局长邬可义研究的“立地和树种择优经营”,强调把森林中好的林木留下,把坏的砍掉。这与通常各地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砍掉好的,留下坏的不一样。“这样做能发挥优质林地潜在的生产力。”邬副局长说,正是针对立地选择优质树种择优保留,“择其优者而留之,择其劣者而去之”。才是在经营进程中保持森林“近自然选择力”的重要方面。

  邬可义说,在森林里,林木小的时候,会密集生长,形成许多多余的树,使得它们过多吸收养分。这样的一种竞争,干扰了其他树的生长。到了林木中年时,为了促进生长,就需要保留好的,砍掉那些多余的树。

  然而,我们在对目标树经营体系的建立中,与欧洲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我们的体系特征是:以主要目标树为骨架,以次级目标树为补充,以其他树木为中期疏伐对象的全林培育,这更符合我国的市场需求和森林经营现状。

  为什么天天造林不见林

  我国的人工林世界第一。但老实说,质量差,树种单一,生态效益景观不好看,生态效应差。这就提出了一个人工林要不要经营的问题。然而,这么多年,我们还在这样的问题面前摇摆不定。争论的焦点是,一是要不要森林经营。在许多林区,林木下种过后就不管了。自然形成了天天造林不见林的现象。二是自然退化、虚报、管理上疏漏。三是对天然次生林要不要经营的问题。对此,一般认为,树砍后会萌发,然而,萌生出的大多是杂、灌木。因此,质量很差。不可都砍,但又不可不砍。侯元兆说,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自然的延替。  

  在全国的一些地方,把天然次生林全砍后(通常看到的皆伐,也叫剃光头),然后再重新栽上人工林的现象不少。包括东北的原始林、经过多次砍伐,有价值的树种都没有了。专家举例说,东北大多数林区连续砍,而且是砍大不砍小,形成了毛草地和灌木林。就像是一辆车往山坡下滚,收都收不住。

  另一种做法是,砍后没有补植、疏开、使得宜林混交乔木林出现了极速退化和逆转。这也不可取。

  为什么远看是青山,近看是烧柴

  当我们到一个地方,看到山上郁郁葱葱的一片绿色,就觉得这片林子不错。其中,内行一看,却得出相反的结论,“远看青山一片,近看烧柴一堆”。因为,林子太密,中看不中用。比如,北方有一个100多万亩的国营大林场,那里栽了一种落叶松,30多年相当密集,但每一棵树的梢头绿,其干、根都死了。这是一种严重的退化。就是这样的现状,也不让动一棵树,使得不少森林大面积死掉,甚至出现有害生物,造成森林大面积退化。侯、邬两位专家对此十分忧虑,“如果我们对森林进行合理的干预,就可以形成很好的林分。”

  专家说,封山育林,十几年不让动,砍一棵要罚一大堆,还和各种名目的工程捆绑在一起。这是不可取的片面做法。为了减少乱砍滥伐,国家提出了封山育林的措施。但多年来也会出现新的问题。比如,封山育林、飞播下种,形成的植被有好有差。天然植被,雨量大的地方,植被好。反之质量却不好。这也需要森林经营,该伐则伐。

  为什么宁可饿死也不让你吃

  专家说,采伐有三种:一是天然林皆伐,多年来我们受此影响太深。这是不可取的。而我们需要的是保护性采伐、抚育性采伐、生长性疏伐、早生伐、病害虫伐、透光伐。如果树种不合理,质量不好,还要进行“调整伐”,对于密集的林木,还要进行“下种伐”。使天然的更新出来,以便帮助它更好地生长。

  伐与伐不一样。把林子统统砍掉叫皆伐。侯元兆说,“我们不应该皆伐,而应该是择伐。一概不许伐是不对的。农业上讲究间苗除草,间苗是为了打更多粮食,在森林里砍一些树,也是为了林子长得更好。这就是不同采伐的区别。如果好人坏人一块拉出去枪毙。那是可笑的。这在其他国家都没有出现,而在我们这里却成了因噎废食,宁可饿死也不让你吃。”

  支持森林经营论的专家认为,伐的问题不解决,花再多的精力也没有价值,也是对牛弹琴。我们需要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可在我们一些地方,明明知道这秃子头上的虱子,可就是解决不了。

  显然,我们的采伐政策有些过头,不给指标就不让动。不少官员成了不懂事的小孩子。侯元兆说,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抚育管理更要跟上。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