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05月04日讯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研究员王成) 城市森林建设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近年来,我国城市森林建设飞速发展的经验说明,通过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引进吸收与创新发展相结合,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城市市情的城市林业发展之路正逐渐形成。
城市森林发展理念日渐清晰
城市森林建设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还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新生事物,特别是在中国人多地少的城市地区如何搞城市森林建设,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通过近10年的研究与实践,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森林建设指导思想日渐清晰,“林水相依、林水相连、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林水结合建设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林水结合强调全面整合核心林地、林网、散生木等多种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数量;恢复城市水体,促进水网连通,改善水质,使森林与各种级别的河流、沟渠、塘坝、水库等连为一体;建立以核心林地、湿地为森林生态基地,以贯通性主干森林廊道为生态连接,以各种林带、林网、水网为生态脉络,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此外,建设思想提出“三个转变”,就是从注重视觉效果为主向视觉与生态功能兼顾观念的转变,从注重绿化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向提高土地空间利用效率的转变,从集中在建成区的内部绿化美化向建立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
明确城市森林发展战略规划
目前,中国城市森林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时期,如何制定符合地区城市特色、具有实际可操作行的发展规划非常重要。
2002年以来,国家林业局与地方政府一道先后立项支持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扬州、武汉、宝鸡、新乡、洛阳等地开展城市林业(森林)发展研究与规划,并支持在江苏、安徽、浙江、湖南、福建等省进行了包括城市林业在内的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
这些探索成果整体上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经被政府部门采纳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城市林业建设事业在我国的发展。通过这些研究,使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规划编制有了比较科学完整的技术体系,满足了各地城市发展城市森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现实需求。
森林营建技术体系初步形成
城市森林建设涉及内容广、学科交叉多。因此,针对目前生产上急需的城市森林营建技术开展研究是近年来国家城市林业科技支撑项目的一大特点。近年来,珠三角城市群相继启动林相优化工程,仅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城市的工程规模即超过300万公顷,资金投入达到1000亿元。
构建群落结构稳定、生态效益完备、生物多样性高、森林景观丰富的城市风景林,迫切需要解决群落建构中树种选择与配置的关键技术。通过3年来在深圳、中山、惠州、顺德开展的试验研究,初步完成近自然风景林群落构建的模式筛选与配套技术,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针对目前大量营造的城市人工景观林,如何提高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需要综合技术支持,项目在上海、无锡、马鞍山等城市开展了以树种选择、林分密度调整、土壤有机覆盖改良等综合技术的研究,为指导现有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提供的技术支撑。
开展城市森林建设试验示范
“十五”以来,在国家林业局城市林业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在全国19个城市开展了城市森林建设研究。“十一五”期间,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特点,国家林业局进一步支持开展了北方、中部、长三角、珠三角、西部等典型地区城市森林建设研究与示范,进行了节水型城市森林、近自然水岸林、贯通性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城市生态风景林改造、功能型城郊森林组团结构配置与优化等研究,营建了32个不同特色的试验示范林基地,面积达1.31万亩。
在这些示范城市中,已经先后有长沙、成都、广州、无锡等城市先后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大连、郑州等城市也在积极推进整个市域的城市森林建设。
强化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城市林业在美国、欧洲等城市化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好经验、好方法。近年来,国家林业局通过引智项目、中美城市林业合作交流项目等,邀请美国、日本、芬兰等国外专家来国内讲学交流,促进了对国外研究与建设动态的了解。
与此同时,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城市林业研究的专家们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召开了城市森林与生态城市国际研讨会、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河北省城市森林论坛、亚欧城市林业会议等重要论坛或会议。
2009年10月,在阿根廷召开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第13届世界林业大会,城市林业也是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期间,中国林科院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丹麦森林景观研究中心、美国林务局共同主办了城市相关林业会议。通过会议交流,不仅在学术思想、科技成果方面沟通了信息,也分享了城市森林建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