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种好珍贵树种混交林不能少
时间:2010-05-04 来源:科技日报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科技日报》2010年05月04日讯 (王建兰 胡丽娟)目前,我国珍贵树种的发展情况不尽如人意,不仅规模小而且分散。由于气候条件的关系,从南到北各区都有相应的珍贵树种。虽然树种较多,但缺乏国家项目的系统支持,发展不平衡。那么,该怎样科学经营珍贵树种,提高其经济效益?制约珍贵树种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大面积推广需要哪些条件?近日,带着问题我们采访了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司长魏殿生,中国林科院院长、森林培育首席科学家张守攻研究员,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主任蔡道雄,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所长徐大平。

  发展珍贵树种不能搞群众运动


  “发展珍贵树种不能搞号召式的群众运动,一般林农只有通过参与这项工作才能从中获利。”徐大平介绍说,普通老百姓拥有的土地太少,南方地区通常一家只有几亩地,不能规模化经营,同时学整套技术花费成本也太高。因此只有有实力的企业或投资者才可开展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譬如种成百上千亩,雇用老百姓作为季节性林业工人或长期的雇员,林农无需成本,付出劳动赚取工资性收入。也可采取林地入股,从林地经营收益中获得股权红利。

  再就是要规模化经营。因为珍贵用材林经营的前期投资高,单个林农短时间内不能学会整套栽种技术,请个专家服务一次,可能连车旅费都付不起。所以,以前我们看到老百姓只有在房前屋后种上一棵两棵,几十年后传给孩子。林农应该组成协会,形成规模,由带头人引导进行长期经营。

  徐大平认为,长期以来制约珍贵树种发展的因素是林分产权不清、机制不完善、技术人员与良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

  众所周知,珍贵树种由于生长周期长,需要一代或两代人的努力才能真正见效,如红椎,40年才能长到50公分,像国有林场都难以坚持。珍贵用材林发展的前一阶段,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必须要有以短养长的合理发展规划,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现在,随着国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森林资产价值评估的推行,为珍贵树种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面积推广适地适树是关键

  “大面积推广适地适树是关键,珍贵树种的成活与成林问题已基本解决。”张守攻研究员说,守着几亩林地的农民,在没有很好的政策引导和组织结构下,很难想象他们会种植等上50年才有收益的珍贵用材林。企业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值得提倡,林农以林地入股,没有失地的问题,也减轻了企业发展的负担。珍贵用材林一般都以择伐方式经营,生态效益显著。建议国家对珍贵用材林经营给予特殊补贴,经过规范的认定程序,培育珍贵用材林,可以享受大致相当于生态效益补偿的珍贵用材林培育补贴。这将会极大地调动企业和林农培育珍贵用材林的积极性,国家既实现了生态条件的改善,又提高了珍贵用材的供应。张守攻认为,应该根据树种特性制定相应的经营方案,实现树种的合理搭配和空间配置,有效提高林地生产力。

  蔡道雄解释说,珍贵树种虽好,也不宜单一树种大面积集中连片发展,这样做会降低生态效益,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也不利,要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这样效果好。

  在广西凭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实验基地里,我们看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相互搭配的示范林,林相整齐生长良好,不仅改善了生态,还实现了树种间的优势互补。同时,这些速生树种也让经营者很快获得经济效益。

  蔡道雄说,发展珍贵树种一般以培养大径材为主要目标,它周期长,生态稳定。可以采取珍贵树种与针叶树种混交的方式,充分利用土地,提高林地生产力,规避风险。如:红椎与杉木混交,前20年逐渐间伐杉木,之后,集中培养红椎。这样土地资源没浪费,还能增加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从良种到壮苗,再到适地适树,以及集约化经营等技术都已经基本成熟,产业化前景十分广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配套的引导政策。


  发展珍贵树种调整木材生产结构


  目前,我国速生材发展迅速,珍贵用材严重短缺,进入木材结构性不足时期,国际趋势大体一致,若我国现在再不发展珍贵用材,大多依靠进口,受制于人,也将导致珍贵用材价格飞涨。发展珍贵乡土树种人工林,能够缓解木材生产和供应的结构性矛盾。

  蔡道雄说,长期来看,发展速生珍贵树种比松杉好。选择生长快又丰产的珍贵树种,经济效益比其他树种高许多倍。如8年生灰木莲,蓄积量达到216立方米/公顷。

  目前,在发展珍贵树种方面,科技与技术重视程度还不够,要完善政策体系,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只有科学技术与林业发展二者相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魏殿生表示,林业科技部门将会把珍贵树种种质资源收集、栽植技术优化等作为发展珍贵树种的重要工作来抓,并加大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