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2月10日讯 (王建兰)每年的春秋两季,是油茶栽种和收获的季节,也是王开良最忙碌的时候。
浙江省缙云县石笕乡的村民回忆道,2006年元宵节,一辆小货车“突突突”地驶进了尚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乡政府大院,车刚一停稳,就从车上跳下来一个中等身材、眉清目秀带有浓厚书卷气的小伙,他就是王开良。
王开良,从事油茶等经济林品种选育及创新利用研究10多年。2005年5月,他成为石笕乡的科技特派员,并兼任10多个油茶试验基地的技术指导。这天,他为石笕乡带去了1.3万株油茶新品苗。
“放心,我答应你们”
每到油茶栽种时节,王开良就和乡里干部一道到油茶种植点走村串户、查看村民挖穴情况,给村民讲授油茶栽种方法,重点之处还要反复强调、个别辅导。对栽好的苗木,他们要一一检查,看是否合格,并一再叮嘱,一定要把好种植关。他与企业和乡、村干部商量举办培训班,既教技术,同时将第二年需要苗木的村民一一登记:“放心,我答应你们,明年再带新品苗。”
石笕乡地域偏僻,油茶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王开良去之前,虽然家家户户有油茶,但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自王开良带去油茶新品苗和实生油茶林管理技术后,群众看到了希望:种好了,新品种苗每亩能产二三十公斤茶油,收入1000多元。即使是现有的实生油茶,通过科学管理,每亩也能收获10公斤~15公斤。
油茶花开惹人爱,油茶丰收笑颜开。
“没关系,我教你们”
每当6月高接换冠时,王开良就会走村串户,了解油茶情况,推广油茶新品种。当地村民说,王老师刚到石苋乡时就和书记商量,要找一家愿意接受高接换冠的农户做示范。
最终,他们找到了从事多年油茶加工的老郑。大家说干就干,买好嫁接材料,安排嫁接人员,和老郑一道上山。进入油茶林,王开良就以眼前实生油茶林存在的问题为例,讲解油茶科技知识和管理技术。七八个村民拥到他跟前,有些急不可耐:“我们从没嫁接过。”王开良轻松道:“没关系,我教你们。”
王开良边说边做,选好一棵树,拿过锯子,从怎样选嫁接枝、怎样锯、怎样处理锯口,到如何削芽、插芽、套袋、绑树枝、遮笋箨一一示范。大伙听得仔细,他讲得耐心。一连几天,村民们说:“心中有底了!”
“没事,我帮你查”
秋天,油茶收获了。这时的王开良心里就惦记如何全面提高油茶经济效益,和当地政府的干部与企业家一道制订发展方案。
老郑说:“目前我是代加工多,没自己品牌,好多东西也不清楚。”王开良安慰道:“没事,不清楚的我帮你查。”他连夜帮着查资料、申办手续。当老郑表示想上油茶精炼设备时,他又二话不说帮着查不同厂家和联系方式。不到半年,老郑新的设备安装好了,建起了全县第一个上规模的茶油精加工厂。
作为浙江省下派的科技特派员,王开良不仅关心石笕乡的油茶发展,周边乡镇有关林业的问题也都放在心上,和缙云县林业局、科技局一道制定了缙云油茶发展长期规划。他走到哪儿,就把管理油茶的技术传到哪儿,为了方便咨询,手机24小时开机。
萧山实验基地的企业家郑文海说:“王老师常来我这,我们有事就找他,只要不是有要事在身,他总是随叫随到。有时,他会连续接到三四个试验点打来的电话,不是询问抚育管理施肥,就是嫁接。”
当问到王开良作为科技特派员的初衷和感受时,他说:“我生长在农村,深知农民对信息和技术需求的迫切,越贫困的地方越需要。”现在的王开良,走在他工作过的乡村,乡民们会老远招呼:“王老师!”
自2003年起,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已派出像王开良这样的科技特派员10多个。至今,他们仍活跃在浙江省相对贫困的村村寨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