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3月3日讯 (王希群)20世纪90年代初,我到中国林科院开会,在中国林科院招待所遇到江泽平的导师吴中伦先生,他说中央林业实验所于1946年南迁南京时,时任所长韩安先生曾题写“中林峰”三字,意欲要求大家努力攀登中华林业科技的高峰。
谈到“中林峰”,自然须追溯林科院的发展。中国林科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12年8月,当时中华民国政府农林部在北京天坛设立了“林艺试验场”。
1941年,国民政府农林部在重庆成立中央林业实验所;1942年扩建为木材试验馆(位于四川乐山)。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中央林业实验所迁至南京时已初具规模,位于重庆歌乐山的旧所址便改建为西南工作站,又将北平(今北京)的原华北造林署造林会改为华北林业试验场。中林所的建制亦逐年扩大,由原来的3个组扩大为造林研究、木材工艺、林产制造、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推广和森林副产等7个系,分别由程跻云、陈桂陞、张楚宝、傅焕光、王战、葛晓东、孙醒东任系主任,傅焕光任副所长,历年来在中林所工作过的科技人员累计有100多人,后来大多成长为新中国的林业科技骨干。
自与吴中伦先生的那次谈话后,我曾两次到重庆寻找“中林峰”未果。直到2008年8月,我被国家林业局派往重庆工作,才有幸在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内左侧的一处山石上找到了摩崖石刻“中林峰”,并找到了1948年初在重庆引种的水杉(现存9株)。
上图为摩崖石刻“中林峰”,每字均为160厘米×100厘米,石刻文字为:“中华民国卅五年四月 中林峰 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所长韩安题。”石刻是中国现代林业科学留在重庆的重要“遗物”,具有重要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