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用信息技术浇灌林改之花
时间:2009-12-02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林权证、采伐证,都可以在网上办理;这块地、那片林,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边界分明……这些便捷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在如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如火如荼开展的形势下,信息技术更是贯穿其中的各个环节,为林农提供急需的科技服务,为林改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送科技上门,始终是中国林科院的重要工作之一。资信所研究员唐小明领衔的专家队伍便是建设科技服务林改示范点、开展科技服务的活跃力量。他们运用信息技术在我国首次建立了多级构架的省级数字平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加快林改进程作出了贡献。
  唐小明说,信息技术服务林改是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政府行政服务信息技术研发,开发与林改配套的网上办证系统,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杜绝暗箱操作,提高办证效率。

  在资信所开发设计的湖南林业网络平台上,林权证、采伐证、运输证等20多种林业证件都可以网上办理,系统运行每年可办证100多万个。现在,辽宁也用上了这个网络平台。

  林改中,林地界线划分的工作量最大,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最多,如果处理不好,林改将无法顺利推进。信息技术便为林地界线划分提供了一把精确的量尺。唐小明等人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ViewGIS应用到林地界线划分中,大大提高了勘界效率。唐小明说:“信息技术在宗地管理中也有用武之地。林权证发放后,不仅要体现其属地信息,还应该体现一些空间信息。目前只做了一些基础性研究,许多工作还在探索中。”。

  随着林改的推进,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愈强,要求也愈高。围绕林改所需关键技术,唐小明带领的专家组开展了“本溪掌上电脑造林作业设计野外调查系统开发研究”项目,制定相关标准,完成系统构架设计,设计造林作业野外调查流程。

  在应急管理情况下,如何解决平时信息与战时信息的融合,建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体系?林业移动信息采集系统成了解决这一难题的钥匙。这一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与全球定位系统,结合空间地理信息,集信息报送、处理、发布等功能于一体,为及时启动相关预案、应急响应,提供有效采集数据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野外数据、图像的快速报送和科学管理森林资源的目的。

  辽宁省本溪市是中国林科院科技服务林改示范点之一。唐小明带领专家组在这里开展了全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角度对林改前后本溪市森林系统进行评估并形成报告,涵盖了水源涵养、固碳制氧、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农田防护、景观游憩和林木价值等指标,探讨了辽宁省森林特别是生态公益林保护的重要性和经营措施的必要性,为林改政策制定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持。

  在本溪市,专家组还建立了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网络咨询服务系统,初步收集整理了全市林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基本情况,并进行数据加工整合,建立了专业知识库、模型库和林业基础数据库,完成了本溪病虫害信息系统页面美工设计,基本建成了具有辅助决策能力的林业科技知识网络服务系统。

   唐小明说,现在,信息技术已经服务于林改的各个环节,但受经费等因素制约,信息技术还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及时而广泛的应用。今后,信息技术服务林改的方向是标准的制订、规模化经营管理、森林资源动态跟踪信息和造林、种苗信息管理研发等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