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班上,授课专家提出“正确认识桉树,科学发展桉树人工林”倡议,希望全社会积极探索桉树人工林科学发展规律,实现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促进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林浆纸一体化绿色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我国桉树产业与林浆纸一体化
桉树是世界著名速生丰产人工造林树种,绝大多数桉树原产澳大利亚大陆。我国于1890年开始引种桉树,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大面积造林。近30年来,通过对桉树系统引种、改良育种与繁殖栽培研究,选育出了大批优良桉树树种/种源和杂交种及其无性系,并研究出相应栽培技术,桉树良种化水平与集约栽培程度迅速提升,极大地提高了桉树人工林产量,促进了桉树人工林及其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国家林浆纸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华南地区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省(区)先后规划和建设以桉树为主要原料的大型木浆、造纸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桉树人工林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桉树人工林种植面积已达260多万公顷,居世界第三位。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南部、福建南部是桉树栽培重点地区,合计面积达220多万公顷,占全国桉树栽培面积的75%以上,蓄积量约为6000万立方米。
有关专家谈桉树人工林
广西林科院院长、教授,广西林学会桉树专业委员会主任项东云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上解决桉树人工林经济、社会、自然效益的冲突成为必然的行业出路,只有选择科学发展桉树人工林,才是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经营技术原则与环境保护措施,依次有:林地及造林树种和无性系选择原则,改良传统营林技术规程、病虫害防控原则,长短结合的经营原则以及可持续经营与地力维持技术等。桉树人工林商品资源的积累与利用的消耗互为制约,互为促进,资源积累为人工林加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加工产业的发展促进人工林资源的迅速增加。近年来提出桉树人工林的生态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金光集团APP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值得行业借鉴与学习。
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徐太平研究员认为,桉树育种重要,科学经营管理更重要。我国桉树人工林叶面积指数一般在1~4,大部分在1.5~2。在华南地区,一般桉树不能利用地下水,主要是利用0米~4米之间的表层土壤蓄水进行蒸腾,在我国华南地区应该不存在桉树抽取地下水的问题。华南地区的桉树不是“抽水机”。同其它造林树种(松树、相思)相比,桉树树冠截流少,树木蒸腾耗水同其它主要造林树种相当或小于其它造林树种,林下植被蒸腾和截流、土壤水分蒸发区别不大。只要科学经营,采取合理经营措施,种植桉树人工林不会对地下水产生影响,也不会减少地表水。同其它林分一样,桉树人工林也有水源涵养功能。
金光集团APP(中国)林务副总经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文丁认为,金光集团APP作为国内较早实行人工林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营林企业, 制定了明确的环境方针并采取科学措施进行桉树人工林生态环境管理。通过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碳足迹评估、森林认证探索和向社会公布《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报告》,使企业人工林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得到客观公正的传递,从而很好地强化了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也引导了行业内环境责任的发展。
广西林学会桉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陈健波高工认为,维护和促进桉树人工林生态健康,才能达到林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管理实质上是人类对自己的“参与行为”的管理,其中重点是对各种自然环境要素的管理。根据桉树人工林生产经营过程与环境所发生的关系,从造林地选择、造林地整理、造林品种/无性系选择与配置、林分抚育、林区道路建设和维护、病虫害综合防治、火灾预防与管理、人工林采伐以及监测与评价等方面进行管理,采取科学的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促进林木生长。
高级工程师、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森保所所长吴耀军认为,在桉树人工林培育的全过程充分考虑病虫害因子,采取标准化培育技术,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增强林木生理抗性,是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措施。培育根系发达的苗木,避免夏季抚育作业,多功能配方施肥,减少氮肥比例,均可提高林木对重要病虫害的抗性。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林木遗传育种学首席专家徐建民认为,实现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必须建立和完善桉树长期可持续改良育种体系,加快育种增益转化为生产力的育种思路。桉树改良育种必须紧扣制浆造纸和纤维板生产为核心的产业化主题和方向,加大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的良种选育力度,提高区域良种的适应性,特别是抗风、抗旱、抗寒和抗病能力,在丰富重点树种基因资源的基础上,利用亲缘关系清楚的家系建立重要树种育种群体(包括主群体和核心群体),完善长期高效的可持续育种体系建设。
中国林学会桉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谢耀坚研究员认为,随着国际上对湿地保护的加强,利用有机基质进行环保育苗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生产苗木的轻型环保基质以周边的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可以就地大量廉价取得,又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轻基质原料来源广泛、稳定,资源可再生,符合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原则。
广西大学林学院副院长、生态学学科带头人温远光教授认为,通过以桉树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地区不同人工林植物物种,桉树连栽,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全垦机耕和施用除草剂,桉树人工林对景观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多样性影响等方面做对比和研究。得出结论是:桉树人工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桉树本身无关,主要取决于桉树人工林经营管理措施。
研修班期间,专家、学员还深入金光集团APP广西桉树人工林基地考察,了解现代化营林企业的造林作业和人工林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做法。考察后专家们认为,桉树只要种植得当,科学管理,人工桉树林一样能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桉树对环境的影响并不是桉树本身而是人为因素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