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一株一年生的油茶无性系良种嫁接苗市场价为七八角钱,今年已涨到2.5元。
全国14个油茶主产省(区、市)现有油茶加工企业659家,年加工茶油能力达110.79万吨,接近目前原料供应量的4倍。
一股油茶发展热潮正在涌来。
全行业的亢奋难掩油茶产业的现状:种苗市场供不应求,但种苗质量鱼龙混杂;加工技术趋于成熟,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投资者热情高涨,但种植和管理技术有待提高。
在这种形势下,科学技术如何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为油茶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中国林科院经济林首席专家、国家油茶科学中心种质创新与利用实验室主任姚小华认为,目前油茶产业的发展急需抓好良种科学应用、油茶林精细管理和建立质量监控体系3项技术环节。
科学应用良种,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良种是油茶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姚小华反复强调种苗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当前各地油茶面积发展过快表示担忧,“许多地区20多年都没有育过苗,如今一下子就要规模育苗,后期管理技术和条件无法跟进;还有的地区过于追求嫁接速度,导致嫁接成活率下降。”
林木种苗比农作物种子的影响更为深远。江西贵溪油茶高产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的老板夏新民就吃过不重视品系和种苗质量的苦头,结果450亩油茶“全军覆没”。如今,夏新民的基地种的全是高产优质油茶无性系品种,他的油茶林平均亩产能达到40公斤,而附近一个国有林场的油茶林亩产茶油才3.7公斤。
姚小华建议,油茶种植户不要贪图便宜乱买苗,应向林业部门和技术人员咨询,就近去示范基地参观取经或参加油茶技术培训,然后到当地定点油茶苗圃购买。
对于当前各地加快推进油茶基地建设的形势,姚小华提醒,目前,油茶良种的审定过于宽松,大量“良种”释放到生产领域,可能会降低油茶的增产能力。各地应尽量选用成熟良种,分清品系育苗,强化种苗质量管理,引导形成定点、大型的油茶种苗生产基地。
转变栽培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向发展
“10亩粗放经营不如1亩精细经营的油茶林效益高。”姚小华说。据统计,我国现有油茶林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树,亩产茶油5公斤左右,油茶每亩产值不到200元。品种老化、经营粗放,在油茶主产区是一个共性问题。
在不久前发布的《油茶产业发展规划》中,全国规划改造现有低产油茶林4144万亩。
低产林全部更新改造不现实,嫁接改造的成本又比较高,所以,转变栽培方式、由粗放经营转向精细高效经营,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合理垦复、补植、间伐和施肥等抚育管理措施,油茶林可以快速实现丰产稳产。在自然环境符合有机食品生产要求的地区,可以进一步打造有机油茶基地,大幅提高经济效益。
强化质量监控,尽快制定油茶专项国标
茶油具有优质食用油的全部功能特性,但是,能在市场上买到货真价实的茶油吗?
目前,我国茶油年产量约25万吨,但年加工能力却超过110万吨。相当一部分茶油加工企业有大半年的时间都要等米下锅。原料供不应求、市场需求旺盛,在利益的驱使下,茶油市场出现了以浸出油冒充压榨油、使用其他食用油冒充茶油等现象。
姚小华担心:“长此以往,消费者将丧失对茶油的消费信心。一旦中国茶油的品牌被砸了,油茶产业滑向深渊,最受伤的将是种植油茶的农民。”目前,油茶籽油只是参照食用油质量标准,存在着特征指标强制性不严、指标不具体、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姚小华建议,为了规范市场,要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标准体系建设。除了栽培要实行标准化以外,需要围绕油茶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加快制定配套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使油茶产业发展全过程有标准可用、按标准实施、照标准验收,以确保各类产品优质高效。此外,推动油茶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还需要引导规模经营,培育扶持行业标志性企业,树立影响力大的品牌;同时,需要加强生产和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管。
姚小华简介
姚小华,长期从事经济林培育与利用研究,是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油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国家科技支撑专题“高产优质油茶香榧新品种选育”的主持人;2000年以来,取得经济林树种相关研究成果15项,选育良种12个,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他主持的“油茶高产品种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及推广”项目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