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九峰砥砺著青史 荆楚山峦写辉煌
时间:2009-10-14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50年风雨兼程,50年成就辉煌。

  ●1959年由省林业试验站、武昌林场、省林业调查队合并组建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1994年改所为院,2009年全院整体搬迁九峰。

  ●随湖北林业起步之时诞生,在湖北林业发展之中成长,50载的砥砺与积淀,逐步建设成为专业机构健全、人员素质较高、队伍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科研手段先进、创新能力较强、科研成果突出、发展后劲较强的综合性林业科研机构。

  ●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主,在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生态环境工程、森林保护、森林植物营养等学科领域形成了自身优势,为湖北林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湖北省林科院和荆楚务林儿女一起,以其创造的卓然成绩无愧地回应了中华民族振兴的时代。湖北省林科院吸纳办院精华,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凝成了“求真求实,至诚至和”的院训,历练了“为人为学,善思善行”的学风。

 

  九峰山,武汉的秀丽景区。

  九峰山集合着一群以笔代镐的特殊务林人;九峰山不啻为绿色湖北倾心奉献的林业科研场。 

  50年来,湖北林业科研人九峰著青史,白纸绘蓝图,赢得了“湖北林业智库”的美誉。 

  1910年创办的武昌林场是湖北林科院的历史之源。1959年4月,湖北省林业厅将武昌林场、省林业试验站和省林业调查队合并成立为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50载的砥砺与沉积,时光的年轮记录下湖北林科院辉煌的印记。随湖北林业起步之时诞生,在湖北林业发展之中成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风雨兼程,逐步壮大,由原来只有几十个人、3个研究室的林科所,发展到近300人、拥有10个研究所、多学科、多个科技创新平台的林业科学研究院,逐步建设成为专业机构健全、人员素质较高、队伍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科研手段先进、创新能力较强、科研成果突出、发展后劲较强的综合性林业科研机构。

  50载的耕耘与奉献,林科院的成长始终与全省林业事业的腾飞血脉相连。丘陵松杉、低丘国外松、平原杨树等,承载着木材生产的重任;人工林丰产栽培、经济林良种选育等,促进了林业产业化;防护林体系、兴林抑螺、低丘滩地治理、湿地修复等,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火灾防控技术等,为森林资源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站、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林业碳汇、森林生态价值计量、森林资源评估等,有力地支撑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全省现代林业建设。

  50载的奋斗与求索,省林科院科技工作者优秀论文如雨后春笋。从平原湖区到鄂西高山、从大别山麓到大巴山脉、从长江两岸到三峡库区、从汉水之滨到鄂北岗地,以方建初、郭尹白、刘立德、潘德森等成果卓著、享誉业内的老专家为代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成年累月跋山涉水、露宿风餐,转战南北、栉风沐雨,用辛勤的足迹和汗水铸就了湖北林业科技进步的阶梯。

  科研立院 引领绿色崛起

  50年来,湖北林科院科学确定科研方向、制订科研规划、计划、标准、专利,为实现湖北林业绿色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截至目前,共主持承担国家、省科技攻关与支撑计划、“948”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推广项目等360余项,取得各类科研成果、专利178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120项,其中1978年获国家科学大会奖4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43项。2005年以来,连续5年获得湖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在林木遗传育种中,先后开展了杨树、湿地松、火炬松、日本落叶松、日本花柏、水杉、池杉、杉木、马尾松等主要造林树种的引种驯化及遗传改良工作。通过“选、引、育”多途径选育出一批遗传增益大、速生、丰产、优质的优良新品种(系)、种源、无性系、家系,在林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珍稀濒危树种水杉引种驯化及良种繁育研究,经过几十年的优树选择、无性繁殖、种子园营建、人工促进开花结实,丰产栽培、推广,使水杉发展到全国10多个省、50多个国家和地区,濒危状态完全解除。在外来树种引种驯化方面,通过对杨树、湿地松、火炬松、日本落叶松、日本花柏等外来造林树种的成功引进及大面积推广应用,丰富了造林种植材料,较好地解决了全省平原、丘陵及亚高山地区造林树种缺乏的问题。日本落叶松的引种成功,填补了湖北乃至中北亚热带亚高山地区人工造林树种的空白。

  在森林培育方面,主要对杨树、湿地松、杉木、水杉等树种开展了丰产栽培技术及优化栽培模式研究。围绕杨树新品种选育、平衡施肥、定向培育技术、农林复合经营、病虫害防治等开展系统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繁育技术研究,解决了水杉、池杉、落羽杉、墨西哥落羽杉、杉木、垂枝杉、湿地松、马尾松、欧洲栓皮栎等树种的扦插、嫁接繁殖的技术问题,为种子园及良种母树林的营建提供了技术保障。研制的“911生根素”获国家专利。

  在森林生态与环境科研方面,林业生态工程、防护林研究、森林生态网络、兴林抑螺、低丘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湿地生态研究等取得诸多成果。上世纪80年代在鄂西三峡库区开展的长江防护林体系营建技术研究中,对防护林和林种布局、树种和植物材料选择、林分结构优化、农林复合经营、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等提出了一整套营建模式和综合治理措施,为三峡库区防护林营建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平原湖区血吸虫疫病严重的问题,开展了兴林灭螺综合治理和开发三滩的研究探索,筛选出滩地优良抑螺植物,使项目区内钉螺密度下降85%以上,人畜感染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

  湿地生态研究主要开展了长江三峡库区湿地生态修复植物材料选择研究、长江中下游河流湿地植物多样性调查、洪湖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监测、长湖湿地生态调查、龙感湖湿地可持续利用等多项研究,为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为湖北湿地的科学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2009年申请建设的“湖北洪湖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的现场咨询勘定和专家论证评审。

  在林业经济的研究探索方面,湖北林科院提出了森林生态资源价值论体系,在森林无形价值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和创新。建立了森林生态资源价值补偿的标准体系,明确了森林生态资源价值补偿的理论标准和执行标准、主体标准和客体标准、完全补偿和部分补偿标准、国家补偿和地方补偿标准。结合林改,首次编制完成了《公安县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标准》,为全省林改提供了科学依据。承担中国绿色基金中国石油碳汇项目的碳汇计量与监测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森林保护方面,系统开展了森林虫害、森林病害、森林微生物以及森林火灾防控技术研究。围绕森林虫害防治,攻克了白僵菌、青虫菌、赤眼蜂、苏云金杆菌的侵袭,“应用白僵菌、赤眼蜂防治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专用Bt新剂型及应用技术研究”、“赤眼蜂中间寄主人工模拟卵的研究”等研究成果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围绕森林病害防治,主攻国外松丛枝病和枯梢病、杨树花叶病、马尾松赤落叶病、栗疫病、松材线虫病等病害研究,防治有效率达98%;围绕森林微生物研究,采集真菌标本317份,分离真菌菌株59株,已鉴定真菌244种;围绕森林火灾防控,编制了湖北省森林火险区划,制定了湖北省森林火险等级标准,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森林火险等级直接预报法,建立了森林火险等级实时预报业务系统,预报准确率达到84.9%;围绕森林病虫普查,摸清了全省主要树种的病虫害种类、分布及危害情况,提出了湖北省森林昆虫区系划分,编制了《湖北省森林病虫害名录》。

  在经济林研究方面,油橄榄、油茶、甜柿、板栗、核桃、油桐、乌桕、木瓜、银杏等主要经济树种的良种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取得突破。选育出了油茶鄂油151、102等10个优良品种,成为北缘地区油茶生产的主栽品种。“芽苗砧嫁接”、“催芽断胚根育苗”、“嫩苗硬枝嫁接一苗多繁”、“大枝径切扦插育苗”等繁殖技术处于行业前列。

  在森林植物营养研究方面,重点探索杨树生理生长特性与施肥效应,筛选出了3种代表性土壤最佳施肥配比和最优施肥量,5年生施肥试验林平均材积生产量提高35%~70%。近几年开展的“毛竹、雷竹平衡施肥技术研究”成果分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在园林植物科研领域重点开展了园林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花卉良种选育、规模化扩繁及优质高效栽培等方面的研究,选育出玫瑰红紫薇品种——鄂薇1号,建立了东方百合组培快繁、试管苗健化和亚高山地区种球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研制出适于园林植物生长的新型实用控根容器、专用基质及配套栽培管理技术。

  在森林资源利用方面,围绕木材材性分析评价、木材加工利用、森林资源综合利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专攻湿法生产纤维板工艺研究,提高了板材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近年来集中力量攻关板栗苞壳固型炭,提出低温炭化生产固型炭新工艺,生产出新型无烟无味、无环境污染的栗苞固型炭,可替代木炭使用,为板栗苞壳及林业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该技术已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

  科技服务 推进经济建设

  50年来,湖北林科院依托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和试验基地,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林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科技示范、成果转化和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等工作,为湖北林业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推广科技成果,服务全省林业。在速生丰产林方面,攻克了水杉扦插育苗难题,推广丘陵岗地杉木速生丰产栽培技术,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几十年来,他们在杨树、湿地松、日本落叶松、日本花柏等外来树种引种繁殖、品种选育、丰产栽培、农林复合经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速生丰产林建设和林业产业的发展。目前,全省速生丰产林面积已达110多万公顷,年产值达200多亿元。在经济林方面,选育出的油茶、板栗、甜柿、油桐、木瓜等经济林优良品种,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森林生态建设与治理成果应用于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建设,改善了三峡库区和丹江库区水源涵养林的生态环境。

  加强基地建设,发挥示范作用。50年来,湖北省林科院先后在30多个市县累计营建各类试验示范基地5000多亩。近年来,为推进全省油茶良种化进程,建立油茶良种育苗示范基地500亩,推广油茶新品种和育苗新技术,对全省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起到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面向林业生产,开展科技服务。累计派出近万人次科技人员深入林业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1000多期,培训基层林业技术骨干、管理干部、林农近10万人次,编发各种林业技术资料12万余册,技术服务范围遍及全省各个县市区和林业基层单位;应对2008年百年不遇的低温冰雪灾害编写的《湖北主要造林树种冰雪灾后恢复技术要点》,为南方10多个省区林业抗雪救灾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协助省林业局编制完成了《湖北省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技术规程》,组织编印木本油料实用技术丛书,受到林农欢迎。

  加强科技合作,提高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与企业和基层合作的新路子,与武汉凯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黄冈晨鸣造林有限公司、咸宁晨鸣造林有限公司、吉象木业有限公司、宝源木业集团等多家大型龙头企业以及全省10多个市县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并与五峰县人民政府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在各地设立分院和专业研究所,进一步完善了全省林业科研网络与体系。

  人才强院 保障跨越发展

  湖北林科院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采取“引进、培养、联合”的方法,组建了一支学历层次较高、科研攻关能力较强、专业覆盖面较广的林业科研队伍。全院现有科技人员134人,其中研究员17人、副高职称33人、博士8人、硕士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人、省政府特殊津贴3人、“国务院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有1人荣获“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1人荣获国家林业局“全国林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坚持自主培养,提升人才素质。一方面通过带薪进修方式,加强对在职科研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坚持把实践锻炼作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支持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主持重点科研项目、担任重要学术职务、优先安排出国考察、学习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2006年,设立“青年科技基金”,极大地激发了年轻人的创新热情。

  加大人才引进,增强科研实力。院党委不断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提高人才待遇,营造良好创业环境。一方面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择优录用院外人才,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高学历、能起到学科带头作用的急需人才。先后引进国家级专家1人、博士2人、硕士17人。

  多措并举 ,优化人才资源。竞争选拔任用中层干部,合理配置科技人员,加大职称制度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保障了全院科研项目的实施质量,推动了全院科研工作的发展。

  改革活院 提升竞争能力

  湖北林科院积极探索改革新思路,不断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有效地促进了全院运行机制的良性循环和竞争力的提升。

  改革科技体制。2003年对学科进行优化调整,确立“找准定位,突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思路,确定了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经济林、园林植物、森林保护、森林植物营养、林业生态工程、森林资源利用8个重点学科和林木遗传改良等24个研究方向,明确了学科带头人及各研究方向负责人。2004年,在内部机构及岗位设置、内部分配和激励机制、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与评价、科研管理制度与管理办法等方面进一步进行调整和完善。2006年以来,相继制定了科研计划、科技奖励等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

  探索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工作人员聘用制度,充分调动了全院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改革分配制度。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按照不同性质将院属机构划分为公益科研型机构、科研开发型机构和开发型机构,对不同类型的机构实行不同标准事业拨款和收入分配的管理办法,建立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极大地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交流合作 拓展创新视野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北林科院便与其他地区及国家林业科技人员开展了广泛交流。先后有联合国、匈牙利、阿尔巴尼亚、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及其他组织团体到院访问考察。1979年5月,联合国组织13个发展中国家一行22人考察湖北林科院林业科研为农业服务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湖北林科院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进一步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

  在对外交流方面,一方面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先后邀请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院开展学术及文化交流,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科前沿动态及世界发展趋势与水平;另一方面采取“送出去”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分批选送青年科技骨干出国深造、考察,同时鼓励科研人员通过到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做访问学者等形式,多渠道、高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学术交流。同时,加强与兄弟省、市、自治区林业科研院所的交流,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所的改革发展经验。

  在对外合作方面,通过对外交流争取到国际合作项目4项,“948”项目6项,省外专局引智项目6项。引进新树种(品种)130多个、引进日本香菇品种4个,收集观赏园林彩叶植物等基因资源40多个。加强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中国林科院、华中农大、南林大、北林大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008年10月2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林科院在京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院省林业科技全面合作进入一个崭新阶段;2009年5月,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和湖南省林科院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

  搭建平台 夯实发展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牢固。1998年以来,先后投资1800多万元相继建成1栋3800平方米科研实验楼、4栋职工住宅楼和1个职工活动中心。2009年,湖北林科院在九峰重建了一栋面积30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并对九峰科研试验基地和设施设备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完善,实现了整体搬迁,步入科学发展的新起点。

  科研条件建设改善。1998以来,先后添置了一批总价值400万元的科研仪器设备,建设了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温室和1000平方米的组培室。

  科技信息工作扎实。《湖北林业科技》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科技期刊,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先后组织出版了《林业实用技术手册》、《木本油料树种丰产栽培实用技术》等实用手册及《英汉遗传学词典》、《湖北林业生态建设与造林模式》等专著;开通了湖北林业科技网站;藏书6万余册,期刊200余种,并同国内外130多家科研单位保持着信息交流,引进国内最大的文献数据库3个,为林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资源。

  科技创新平台稳健。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林业建设重点的转移,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和研究方向,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了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先后组建了湖北省湿地研究中心、湖北省速丰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林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武汉)。今年,国家油茶科学中心北缘实验室在湖北林科院挂牌,由国家外专局授权的“园林植物材料引进及应用”国家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在湖北林科院落户。

  产业富院 增强综合实力

  50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加大对院属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实力,推动院属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逐年递增。

  楚林园林绿化中心经过机构整合后,逐步实现扭亏为盈,先后完成了各类绿化、咨询工程200多项,并取得质量认证,建立了一套持续发展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了内部管理及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运行。金安公司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探索提出了“生态,园林,绿色,环保”的管理理念,营业收入连年攀升。九峰国家森林公园从基本建设、项目储备及项目引进等方面着手,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现已初具规模,连续多年被武汉市旅游局评为科技旅游定点接待单位,年均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

  和谐兴院 实现科学发展

  50年来,湖北林科院始终把文明创建和科学发展工作贯穿于林业科研、生产经营、科技开发、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积极营造和谐氛围,为全院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保障。

  院党委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发挥核心作用,激发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008年被中共湖北省委评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在思想建设方面,历届院(所)领导始终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采取“五个一”的形式,把学习与本院改革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与个人的工作和思想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领导班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领导决策能力。注重抓好干部职工的政治学习,近年来累计安排百余人到党校和外地学习培训,并不定期地聘请专家学者作报告、上党课、采取集中学习、讨论交流、专题讲座等方式,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在组织建设方面,按照《院党委决策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决策,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强化班子成员工作责任,做到了既分工负责又密切配合,使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要求、同落实。严格落实支部生活制度,重视做好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1959年建院之初,仅有一个党支部的建制,现有院党委直属的党支部6个,正式党员121名。在作风建设方面,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严格执行廉政制度,规范行政管理,加强行风建设。推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办事程序,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增强了为林农服务的意识,解决了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

  外树形象,内强素质。院党委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紧围绕林业科研与科技开发创建文明单位,争当先进个人。湖北省林科院连续两届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连续3年被评为洪山区文明单位,并获得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再就业先进单位”、省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武汉市883行动先进单位”、“武汉市卫生先进单位”、洪山区“和谐社区建设共驻共建先进单位”、“五四红旗团委”等光荣称号。

  50华诞,盛世相约。湖北林科人深知,作为湖北林业科研的省级科研机构,代表的是党在务林人中的形象,代表的是湖北林业科研的水平,他们有敢于胜利的勇气和水平,坚持科学发展,努力造福人民,向世人展示湖北林业科学研究的新形象,展示中部崛起自主创新的湖北林业科研的优秀品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