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中国林业系统成立首个荒漠化科研机构
时间:2009-06-18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林业系统成立首个荒漠化科研机构

 

  人民网北京6月17日电 (记者蒋建科)今天是世界荒漠化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中国林科院举行荒漠化研究所成立大会,用科学技术为防治荒漠化做贡献。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祝列克等出席成立大会,并为荒漠所揭牌。中国林科院分党组书记、院长张守攻主持成立大会。

  成立荒漠所旨在加强我国荒漠化基础研究,进一步发挥林业科研机构在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工作中的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其目标定位是:促进科学与技术进步;满足国家生态需求;服务和支持国际履约。其学科方向为荒漠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与技术研究、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等,将形成荒漠化科学、技术与政策等相得益彰的完整学科(群)链。目标是:立足亚洲,面向世界。

  作为我国林业科研国家队和荒漠化研究领域主力军的中国林科院,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积极开展了防沙治沙事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在防沙治沙应用基础与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的科研成果,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五”至“八五”期间,中国林科院主要承担了有关水土保护和防沙治沙等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课题;“九五”期间,我国首次设立了荒漠化治理技术攻关专项,从此,中国林科院成为该领域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主持单位;“十一五”中国林科院牵头主持了荒漠化领域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个、参加2个。

  截至2008年底,在荒漠化防治和水土保持领域,以中国林科院为主要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6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至今,林业行业之唯一),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4项。其中,乔灌木防护林营造、飞播治沙、抗逆性植物选育、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沙区产业开发等已达国内领先水平;荒漠化生物-气候分区、沙化监测与评价、高寒干旱区治沙技术等已达世界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多次被国家级战略研究采用,并广泛应用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全国防沙治沙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及沙区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为中国政府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提供了技术和智力保障。

  在取得以上科技成果的同时,中国林科院初步建立了荒漠生态系统观测网与科研试验示范基地。牵头完成了“全国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台站网络”框架设计和总体规划;分别在6大区域的23个亚区(类)设立观测场(群),每个观测场(群)则由数量不等的生态站(点)构成;总体布局基本涵盖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并兼顾和考虑我国中南、西南地区一些非典型性沙地、岩溶石漠化、干热干旱河谷等特殊区域环境。这不仅能够满足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的科学需求,同时也能完全满足国家防治荒漠化、防沙治沙、石漠化等重点工程的宏观需求。

  目前,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中国林科院规划建立了43个野外台站。其中民勤站于2005年已成功升级为国家野外站;共和、元谋、盐池为国家林业局重点站。牵头制定的建站标准、数据标准和评价方法等多项行业标准已经颁布实施。2008年,以中国林科院为依托,成立了全国防沙治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经过连续10年的科技攻关,在“三北”地区的8个省区市建立了10大研究试验示范基地、50多个示范小区,累计治理和示范面积超过100万亩。

  这些成果的取得,对我国旱地生态系统研究从单要素、短时序、局地性的静态分散模式向系统化、标准化、网络化的动态集成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07年至今,中国林科院主持开展的“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填补了我国沙漠科考的最后空白。其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一、初步探明了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沙丘的形成机理,首次发现沙砾碛与其它类型沙丘、沙垄交错分布的独特地貌单元;二、在库姆塔格沙漠建立了全天候的实时气象观测场,首次实现了基于卫星传输的气象数据实时采集;三、基本摸清了库姆塔格沙漠野生动物种类和分布区,特别是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骆驼种群及其适生环境开展了系统调查;四、首次发现了沙生柽柳、白花柽柳、侧花沙蓬等3个物种新的分布区;五、发现并探测了库姆塔格沙漠中的10条重要河(峡)谷,绘制了现代水系图;六、初步提出了库姆塔格沙漠及其周边区域的功能分区与治理方向。对揭示西北干旱区气候与环境形成演变历史,以及对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通过系列研究的开展,中国林科院与甘肃省、贵州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水利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兄弟单位建立了友好而长期的合作关系,培养了一大批荒漠化研究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仅京区大院就有研究员13人,副研究员10人。团队成员中14人拥有博士学位、1人被评为中国林科院首届杰出青年、1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著名治沙专家高尚武先生曾长期担任国务院参事。同时拥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共培养博士后8人、博士7人、硕士9人。目前在站博士后5人、在读博士生11人、在读硕士生7人。还为西北各省区培训西部之光访问学者5人。

  此外,该院还积极为国家和地方决策提供了技术和政策咨询。如“关于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设问题”、“防沙治沙技术方案”、“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荒漠化部分)”、“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土地荒漠化卷)”、“关于加强绿洲保护和科学研究的对策建议”、“农业与粮食安全科技规划”、“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等,为国家和地方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上述成绩的取得,为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的建立奠定了雄厚的科研与人才基础。此间专家认为,荒漠所的成立,是我国防沙治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中国林科院乃至我国呈现给世界荒漠化纪念日的最好礼物,必将有力推动我国防沙治沙事业的发展,为世界防沙治沙等荒漠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