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工业原料林树种。由于黄心土等传统基质较重导致苗木运输和造林施工不便,以往多数采用其裸根苗造林,受造林季节影响较大,时机掌握不妥,严重影响了造林成活率。针对这些问题及生产对其轻基质壮苗的需求,近几年,笔者选择本地资源丰富的树皮、锯末作为主要基质,并应用中国林科院提供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技术以及生产线,进行了马尾松网袋容器育苗试验,取得成功。
一、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广西凭祥市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苗圃,属于南亚热带季风型半湿润到湿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0.5℃~21.7℃,≥10℃年积温6000℃~7600℃;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干湿季节明显,4~9月为雨季,该气候适合马尾松生长。
二、试验材料与方法
1.种子及催芽处理。供试马尾松种子来自广西南宁市林科所种子园。点播前进行种子处理,方法为:催芽前用0.3%高锰酸钾消毒3~5分钟,然后清水冲洗干净,并用水浸泡24小时之后,滤净流动水,保持一定的湿度使种子萌发,待刚露出胚芽时(露白)开始点播入容器袋。
2.育苗容器及基质处理。试验采用中国林科院提供的半降解无纺纤维作为育苗容器制作材料。树皮和锯末的处理方法,将收集的树皮,经晒干、粉碎、过筛后堆沤。堆沤前分别在原料中渗入氮(每立方米1千克)、磷肥(每立方米1.5千克)混匀,然后浇透水,在堆沤过程中,翻堆2~3次,堆放半年以上才能使用。锯末炭化处理,砌简易的砖头围炉灶,炉灶内放满木柴或木炭点燃至盛火后,盖上一块多孔的铁皮,随后将锯末覆盖整个炉灶,当锯末变黑约70%~80%左右即可。
采用树皮粉、沤制锯末、碳化锯末为育苗基质,基质配方按体积比为树皮粉∶锯末∶碳化锯末(4∶4∶2)或树皮粉∶锯末∶碳化锯末(4.5∶4.5∶1)。根据育苗计划,计算好各种组分的用量后,用搅拌筛分机进行混合拌匀,然后用网袋制作机进行灌装,容器口径为4.5厘米,统一用0.1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2小时以上,切成10厘米长的小段,装入塑料托盘,即完成网袋育苗容器制作。
三、苗期管理
1.水分及施肥管理。按照苗木出土期少量多次,速生期多量少次,一次喷足的原则进行喷水。夏季温度特别高时,可结合喷水降温,防止苗木基部日灼。如遇连续大雨,降水过多时也要注意苗盆排水。可通过适当调节容器间隙,增加容器间距来增大蒸发面积的措施达到快速排除积水的目的。
施肥应遵循先稀后浓,薄施勤施的原则。幼苗长至30天后,开始追肥,选择尿素、进口复合肥、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等肥料。要严格把好氮、磷、钾的配比及喷淋浓度。苗木进入速生期施高氮肥,苗木封顶时施无氮高钾肥。尿素一般不超过0.5%,复合肥0.1%~1%,磷酸二氢钾0.1%~0.5%,喷肥应选择傍晚进行。施尿素、复合肥后,用清水把残留在叶片中的肥液冲洗,以免引起肥害。
2.苗木空气切根。苗木切根是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的一个重要环节。苗木通过空气切根,根系发育均匀、平衡,且多生长于容器边缘。当苗木达10厘米以上时,注意观察苗木根系生长情况,如发现苗木侧根穿出网袋时,及时移动容器,使容器与容器之间产生间隙。苗木切根时,应适时控水,容器基质湿度不大于50%,使苗木暂时性生理缺水,达到空气切根目的,并有效促进苗木须根数量的增长,形成良好的根团,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及幼树的快速生长。
3.防止猝倒病。种子大量萌发出土后的1~2月内,是马尾松幼苗感染猝倒病的高危期。幼苗大量出土时即开始第一次喷药,以后每7天喷一次;20天后每10天喷一次。杀菌剂可使用百菌清800百倍,托布津800~1000倍,1%波尔多液,硫酸亚铁等。为避免病菌的抗药性,建议用药时要多种杀菌剂交替使用,并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总之,马尾松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要选择疏松透气的材料为栽培基质,幼苗出土后,注意防治猝倒病,及时施肥,保证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另外,苗木空气切根也不能忽略。只有掌握好苗木管理的每一个技术环节,才能培育出壮苗,提高造林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