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林泽攀报道 分布于湘鄂川渝的中北亚热带高山区至今还有大面积的荒山。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缺乏合适的造林树种。如今,这一难题终于得以解决,由湖北省林科院、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共同主持,中国林科院院长张守攻研究员负责完成的“中北亚热带高山区日本落叶松多水平遗传评价与高世代育种种质选育研究”,经过20年的试验探索,终于选育出了日本落叶松适生种源、家系和二代优树,填补了该生态区段缺乏主要造林树种的空白。
2008年12月19日,湖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了鉴定。专家组组长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担任,副组长由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与林木种苗管理总站教授级高工刘红、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研究员李绍华担任。专家组成员分别来自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省农科院、湖北省森防与检疫总站等单位。专家组在现场查定、认真质询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提出的落叶松生态育种理论及建立的优树评价体系具有样板作用,理论研究与成果推广结合营造的大面积高产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经济效益显著,该项研究成果在落叶松育种研究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研究首次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营建的日本落叶松多水平育种基因资源林和子代测定林进行了全面测定与评价,系统地开展了日本落叶松自由授粉家系生长、干形、材性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相关性状的早期表达规律及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在充分认识轮伐期内遗传参数变化的基础上开展了早期选择研究,为加速落叶松育种进程奠定了基础;综合运用数量遗传学、生物数学等理论与研究方法,针对不同的数据形式和结构,采用国际上最流行的BLP、选择指数、BLUP等评价方法,建立了优良家系及二代优树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从日本引进不同改良水平的原生种源和各地种子园家系和优树子代等遗传资源,进一步拓宽了日本落叶松二代育种群体的遗传基础,选出优良家系97个、材积预期遗传增益达18%以上,优树375株、材积遗传增益为25.7%~144.3%,为构建立足本生态区、遗传基础广泛、高质量的二代育种群体提供了保证;建立了日本落叶松高世代育种材料的应用体系,总结提出了落叶松生态育种的概念,提出了二代优树的三种利用途径,通过营建人工可控微型育种园和二代种子园,实现了育种群体和生产群体分离,建立了落叶松长期育种体系和良种生产体系,为促进中北亚热带高山区日本落叶松良种化进程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和材料支撑。
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是该项目的特色。迄今为止,该项目已在中北亚热带高山区推广日本落叶松35万公顷。实测表明,立地条件相当的25年生日本落叶松生长量比华山松提高60%,比引种的油松提高77%,比日本柳杉提高45%,比马尾松提高41%,比巴山松提高47%,比杉木提高72%,项目试验林甚至超过原产地日本落叶松。同时,日本落叶松抗性良好,引种于海拔1000米~2000米范围内的日本落叶松至今未发生过大规模病虫、风雪等自然灾害。去年,我国南方遭遇特大冰雪灾害,一些主要造林树种和乡土树种受灾严重,但位于海拔1500米~1700米区域的所有日本落叶松子代测定林、基因资源试验林均未受影响。
该成果推广应用前景广阔,我国在中北亚热带山区推广日本落叶松预计可达百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