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项成果10项专利令人瞩目 本报讯 记者范建、通讯员尹发权报道:700多位科技人员协同完成的“‘九 五’”国家林业重点科技攻关四大项目”全面告捷。所获139项各类成果和10项专利 令人瞩目。当大部分应用到生产实践并产生不同凡响的丰硕成果呈现在专家面前时, 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以桉树为例,作了一番哲理性的评价:曾在海南广为种植的桉 树,因为消耗地力而不受待见;但它长得快,可做纸浆、室内地板和装饰,却受更多 人欢迎。所以,不仅要利用好桉树,而且要研究它消耗地力的原因。 这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集中体现在2000年12月20日在北京通过的国家科技部 和国家林业局验收的林业攻关项目上:“生态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荒漠化 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森林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和“优质工业用材林培育 与利用技术”,就是针对生产实践进行攻关的注脚。 面对西部大开发的环境建设,需要有适应当地生存环境的新的植物材料,为此, “生态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解决了三北防护林、长江防护林、沿海防护 林、太行山绿化工程等四大生态工程存在的诸多瓶颈,使20个省、区、市的农林复合 可持续经营、植被恢复、抗逆性植物材料选育技术有了大的提高,科技贡献率达到50 %。 针对我国木材供需出现大的缺口,“优质工业用材林培育与利用技术”项目设立 了纸浆材、单板材、建筑材三大课题,涉及南北方25个速生用材树种,选育出一批速 生优质新品种和育种新材料,新收集保存各类育种资源近4000份,配制杂交组合1000 多个,新培育的108杨、110杨已开始向企业有偿转让,研究成功一批工业用材林定向 培育技术。木纤维、合成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填补了我国轿车内衬材料生产技术 的空白,木浆生产技术实现了低能耗、低污染目标,成果转化成交额698万元,获综 合经济效益约19.4亿元。 对付世纪之交的荒漠化威胁的有效措施是“荒漠化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 8个省、市、区的全面启动,在18万亩的土地上,建成10个各具特色的试验示范基 地,使75%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12项区域治理技术和模式受到国务院领导肯定。还 在节水灌溉、植被恢复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筛选和培育出31种优良抗逆灌木种质 材料,引种了优质牧草及药用植物,填补了我国荒漠化动态与成因研究的空白。 “重大森林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研究”项目涉及目前我国发生比较严重的松材线 虫、杨树天牛等11大类病虫害。研究人员在利用营林技术调控森林病虫害、监测、生 物防治、防治机具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管理等五大关键技术上的突破,使“无烟的森林 火灾”得到控制。 2001年01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