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克斯韦·芬列森教授与崔丽娟博士共同参与中澳湿地项目期间合影。
我与中国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彼时,我加入了全球性非营利组织——湿地国际(Wetlands International),这让我拥有了更多机会去探索世界。种种机缘之下,我结识了中国的湿地专家,我们互通有无、互相学习。我曾多次到中国参加实地调查,为湿地修复、监测和管理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并通过培训项目推广普及湿地专业知识。活动丰富多样,片纸无法尽述,在这篇文章里,我只能讲讲其中的几件事。
一趟火车之旅连接起我与中国

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视觉中国 / 供图
我对中国湿地和湿地科学的兴趣,在一次火车旅行后变得愈发强烈。当时,我们乘坐火车从北京出发,穿越蒙古进入俄罗斯,在富于地质独特性和物种多样性的贝加尔湖短暂停留,再前往莫斯科,然后一路横穿欧洲。这趟火车之旅让我开始着迷于中国多样性的地理与文化。旅程虽没有经过精心准备,却充满了一连串探险式的奇遇,不断带给我惊喜。
正因这次中国之旅,我得以保持与湿地国际的联系,包括与其北京办事处的联系。与此同时,我也欣赏到了中国各地的文化奇观,品尝了诸多美食。无论是大酒店的豪华宴会,还是郊区路边摊的家常汤面,都是令我终生难以忘记的味道。与众不同的中国经历,使我与中国专家的联系也日益密切。

黑龙江齐齐哈尔扎龙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沼泽湿地里的丹顶鹤群。视觉中国/供图
身处一个国际合作不断加强、湿地知识不断拓展的时代,我们需要经常与中国等其他国家的同行会面并保持合作,以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我而言,交流合作则围绕着湿地以及与湿地生态系统中各式动物植物打交道的人。
自1993年来,我一直担任《湿地公约》的顾问。在此期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崔丽娟博士(现任中国林科院副院长)成为《湿地公约》科学和技术审查小组第一位来自中国的正式成员。不久,我们因科研兴趣相投而成为工作伙伴,并共同担任湿地评价工作组的联合负责人。
2002年,我当选湿地国际主席,与包括北京办事处在内的湿地国际各区域办事处的联系愈加频繁。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对湿地保护和管理的看重和投资不断增加,这使其有机会发展互惠互利的国际联系。
2004年,我曾应邀赴中国参加一场学术研讨会,研究上海长江口外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问题。当时,中国刚开始引入“生态系统服务”这一对传统湿地保护主义者来说兼具革命性和挑战性的理念。这是一个转变的开始,人们逐渐不再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从湿地生态系统中获益对立看待。
值得被世界看见的中国青年
我曾多次到访中国,为湿地专家及相关研究者举办研讨会和讲座。这些活动中最令我心动的环节,莫过于与中国青年的思想碰撞。
讲座的听众一般是研究人员和他们带的研究生,有时候,教室里只有我和一屋子好奇心满满的学生。在经历了多次轻松、跨界的研讨会和讲座后,我发现,中国青年学者的共有特质之一,就是保持着好奇心和学习能力,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反而会激发大家一探究竟的兴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为麦克斯韦·芬列森教授颁发客座教授证书。
曾有一次讲座令我至今难以忘记。那是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课堂上,现场大约有20名学生。我的课程安排简洁明了:讲课一个小时,利用幻灯片进行英文演示,然后是提问环节。这些看似常规的操作,在林科院的课堂上却遭遇了大不同——学生们提出了许多精辟新颖的问题,短暂的课堂时间甚至无法进行充分讨论。这堂课互动性极高,话题涵盖湿地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等实用性话题,以及更多哲学问题。中国年轻人敏锐的提问,推动我从不同视角审视和探究气候变化的趋势,以及湿地保护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富有意义的互动让我沉醉其中,我总是更加期待下一次的精彩碰撞。
在与学生们的互动中,我还看到了中国青年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美好品质。那些英语口语并不熟练的学生,总会在提问时得到同学的帮助。随着讲课次数的增多,我开始对自身的知识储备产生了怀疑:下次面对学生提问,我还能讲些什么?但青年人的好奇心是无限的,随着他们知识积累和涉猎领域的扩大,他们将不断根据兴趣提出更加具体的问题。我逐渐意识到,应对同学们深思熟虑后提出的问题,这是一种愉悦的经历。
道不尽的中国故事
工作之余,我也是中国科技、美食和湿地文化的忠实粉丝。
访问上海浦东期间,我体验了“会飞”的火车——磁悬浮列车。这次与众不同的高铁旅程,让我对火车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不到10分钟的旅程中,列车像一辆经过高科技改装的赛车,不断加速。整洁的车厢、蓝色的灯芯绒座套,以及车厢两端显示时间和运行时速的液晶屏,都彰显着列车的科技感。回国后,我曾对许多朋友称赞说,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堪称科学奇迹,它连接着浦东国际机场和城市地铁系统,最高运行速度可达430公里/小时。虽然我不懂磁悬浮列车的具体工作原理,但我知道,它的建造离不开伟大的中国工程师。
那次上海之行,我还参观了已经升格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九段沙湿地,并乘船游览了长江。在这条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航道上,船舶往返穿梭,一派繁忙:大小各异的船舶,或奔向上游,或驶向下游,或在港口处停泊,令人眼花缭乱。
中国美食也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酸、甜、苦、辣、咸融合成奇妙的“中国味道”。访问中国期间,我曾经历过一次奇妙的饺子之旅,这种元宝形的热腾腾的中国美食,令我沉浸在以往从未体验过的美妙感受中。在拜访四川省北部的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期间,突如其来的寒冷天气让我不得不长时间窝在招待所的房间里,那段时光,幸亏有当地小吃店里汤鲜味美的热面汤,如同冬日暖阳般为我驱除寒意。
美食总是令人愉悦的,但它并不是我与中国故事的主角,珍贵的湿地资源才是。在参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时,中国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成熟的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模式,令我叹为观止。在对鄱阳湖进行湿地资源评估时,我被这个中国最大淡水湖的重要生态价值所折服,并且惊叹于它今天仍在发挥着的重要作用。
我与中国的缘分仍在继续,围绕“湿地科学与管理”的讨论也还在进行。25年来的中国之旅,让我收获满满,可讲述的故事还有很多,值得坚持的事情也有很多:拜访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当然还有继续感受中国湿地之美。这不仅是一场旅行,更是我的终生热忱所在。
此行前路漫漫。展望未来,我将继续聆听中国同事讲述他们的工作,思考如何应对中国青年提出的下一个问题。随着交往不断加深,我与中国的合作友谊将更加坚实。
2022年,我有幸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殊荣,这对我而言实在是意外之喜。这份无上荣誉建立在我与“同志们”共同走过的漫长征程上,也根植于我与“同行者”对湿地和科学的无限热情中。感谢同路人,期待下一次同行。
作者:[澳大利亚] 麦克斯韦·芬列森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古尔巴利农业、水与环境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