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科技工作者做科普为何积极性不高
时间:2024-06-26 来源:陕西科技报 拟稿人: 图片: 审核人: 责任编辑:赵健宇 点击: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是指依托传统媒体或新媒体,采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等各类工作和活动。科普既是一种社会教育,也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作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和实践者,科技工作者是推进科普的“第一发球员”。近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参与科普事业、支持科普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仍存在参与积极性不高、后劲儿不足、持续性不强等现实困境。

舆论导向的困扰。在自媒体时代,一名活跃在媒体中的科技工作者若频繁参与科普活动,则可能被舆论贴上“好出风头”“想出名”的标签,甚至可能给自身学术形象的塑造带来负面效应。久而久之,社会上就产生了“科研是科技工作者的本职,科普是不务正业”“科普没有创新性”“科研做不下去了才去做科普”“科普是退休后的业余爱好”等片面性、误导性论断。其实,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科普与科研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普及与科学研究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二者不可偏废。

评价机制的困惑。目前,就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对科技工作者的评价体系而言,重点是从科研项目承担与科技成果产出等方面对科研业绩进行评价,对科普业绩往往是酌情考虑,甚至是排除在指标体系之外。特别是在绩效分配、评优评先、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等方面,科普工作成效与科普作品很难成为权重较高的核心指标。在这种科普业绩认可度不高的背景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主要依靠责任感、兴趣、情怀等内在因素驱动。

身份转换的困难。科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工作,不仅是对公众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播、宣传教育,更是提供服务、积极沟通与寻求支持的双向互动过程,进而获得公众的理解与认可。这就对在自身专业领域产出丰硕科研成果的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能力,调动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的积极性,才能确保受众听得懂、看得见、信得过、用得上,让科普走进千家万户。

本文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国家公园科普能力评估及提升对策研究”(编号:CAFYBB2023MC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