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动态
我院王彦辉研究员与德国Feger教授成功申请举办“森林和森林经营在水文循环中的作用”研讨会
时间:2006-09-29 来源:森环保所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水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子,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也格外突出。森林植被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水文循环,实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是区域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在我国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急需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控制严重的土壤侵蚀和荒漠化,并在过去几十年中卓有成效。但是随着大规模林业建设在干旱缺水地区的实施,出现了新的问题和要求,即: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能否长期满足新造林的水分需求?耗水较多的森林将如何影响和改变中尺度的水分循环与水资源供给?怎样在林业建设中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尽量避免和减少林业生态用水与其他用水的矛盾?因此,需通过合理协调林水关系而实现林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充分发挥林业在促进区域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森林水文学研究一直是我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和重点发展方向,我院森林水文学研究团队近年来先后主持了多项相关研究,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973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国家林业局技术引进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尤其是通过在林水关系格外敏感的干旱缺水地区进行的森林生态水文研究,如王彦辉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与水资源的相互关系及合理调控机理”等,在植被耗水规律与节水树种筛选、不同植被群落耗水比较、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水源区近自然多树种混交造林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先进的阶段性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近自然林业的原则已被广泛应用于德国等欧洲林业先进国家的林业生产,近年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林业的经营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近自然林业最初的主要目的是追求木材生产价值的最大化,而且主要起源于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在应用到以追求森林生态效益为主的干旱缺水地区的林业建设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近年德国先后出现的洪水和干旱灾害,也启示人们尽快从生态水文学的角度来评价和发展近自然林业。

  在认识到干旱缺水地区林水关系研究的重要性、中国西北地区的林水关系研究对进一步发展完善近自然林业理论和技术的巨大价值以后,已多年合作的德国德累斯顿大学的Feger教授和我院森林水文学科组首席专家王彦辉研究员,共同向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提出了资助召开“森林和森林经营在水文循环中的作用”研讨会的申请,并于最近得到批准。

  该研讨会将于11月28—30日在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召开。中德中心将全额资助40名专家参会,其中包括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的中方代表15人、德方代表25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