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动态
建设基地,依托加工,带动致富——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第三批科技特派员项目进展顺利
时间:2006-05-23 来源:亚林所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br />







   在浙江省第三批科技特派员一年即将任满之际,5月16~18日,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党委书记马力林和副所长姜景民研究员带领该所科技专家和管理人员共8人到达磐安县窈川乡和缙云县石笕乡,与县科技局领导和乡领导商讨下一批科技特派员轮换选派等有关事宜,并重点察看了特派员项目的进展情况。

   在磐安县窈川乡吕飞陆书记和袁明灿乡长的带领下,马书记一行参观了葛藤项目的示范基地和加工厂。据亚林所现驻该乡科技特派员杨志玲介绍,利用野生葛藤进行墙纸加工是窈川的传统产业,仅割野生葛藤一项就可为当地农民人均增收300元,有的村多达700元。为了将葛藤纤维加工产业化,去年乡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到江西等地进行了考察,今年又对8个行政村的100多户村民由杨志玲进行了“纤维葛藤高产培育技术”培训,今年3月初共种植了通过研究筛选出的优质葛藤新品种(三裂叶片品种)苗木3万多株、面积150多亩,目前试验示范地生长良好。他们还在一个葛根干纤维墙纸的加工厂详细考察了利用葛根干纤维加工墙纸的过程,该厂负责人介绍, 这里的50多台织机,每年仅葛根干纤维原料收购就需80余万元,换言之需要近500亩基地的原料支撑才能满足其要求,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量将会持续增长,种植面积也将需要不断地扩大。这充分说明了开展葛藤原料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也说明了本项目是符合乡情、民情的,大家都看到了依托加工厂带动资源基地建设、达到脱贫致富的希望。

   考察人员到达位于缙云县最南边缘偏僻的石笕乡时,正值台风“珍珠”登陆,风雨交加,公路多处塌方,正在积极组织抗台的楼志峰书记和江来法乡长,在百忙之中向考察人员介绍乡情,强调了油茶在石笕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和农民们希望通过优势资源利用达到致富的迫切需求。全乡现有9400亩油茶林,年产茶油80吨,有“缙云油库”之称,油茶已成为石笕乡农民收入的一大支柱。亚林所经济林专家王开良作为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实施的“茶高产优质培育和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已引进新品种10个,大树嫁接100多株,新建油茶优质新品种示范基地120亩。并已选好开展低产林改造以建设优质高产油茶丰产900亩、新品种高接换冠300亩示范基地。前期亚林所曾报道过,在元宵节时王开良带着1.3万株油茶新品种苗到石笕,分发给了事先预订了的栋头等村,而难以满足其他没预订茶苗的农民的需求,由此引发“一个不大不小的种油茶热”的消息。这次他们专门去考察了栋头村120亩基地,尽管由于当地土壤为花岗岩发育的砂性极强的红壤,保水性和肥力很差,且种植后连续几天都没下雨,但通过施肥及栽培技术保障到位,仍达到了90%的成活率,目前苗木长势较好,在考察中他们还深刻感受了村民们的热情,就是因为农民“太缺乏油茶的技术”了,所以多次称赞王开良同志和已经3次到达石笕指导的经济林首席专家姚小华研究员所做的工作。考察人员还参观了缙云县石笕茶油加工厂,该厂郑松俊经理介绍了该厂茶油加工技术的变化过程,过去主要为“毛油”生产,通过特派员的技术扶持以及融资扩建和添加新设备,现日加工能力可达1.5吨,新的茶油品牌绿色产品也正在认证中,从而走上了上规模、高质量、重品牌的发展之路。企业以年加工茶油100吨计算,年产值可达200万元,新增效益可达40万元;目前厂里的油茶鲜果收购价为1元/kg,对于石笕乡的农民而言远比种植柑桔等大路货水果的效益要高了。石笕乡楼志峰书记认为,企业的介入将是提高农产品价值的必经之路,并且有助于分解过剩的劳动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引导鼓励企业向农村特别是欠发达乡镇发展,帮助该地区农民早日脱贫。考察中,亚林所专家还向郑经理提出了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及时开展副产品加工利用的建议。

   作为林业行业的科技特派员,为山区农民建设特色资源基地,并依托和扶持加工企业的发展,是促进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配合国家林业局、浙江省林业厅实施百乡千村兴林富民示范工程、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在和磐安、缙云两县的科技局、乡领导谈到第四批科技特派员选派问题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表达了要求杨志玲和王开良同志继续留任的要求,为此亚林所领导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将更进一步地做好支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