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刚柔先生,生于1918年,早年留学美国,50年代初,抱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冒着危险,回到祖国,为我国昆虫和森林保护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我作为萧先生的学生和助手,有幸在他的身边工作多年,从他那里,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得到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2005年8月22日,萧先生匆匆地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将伴我终生;他的精神,他的业绩将与祖国的科学事业同在。
萧先生是我国森林昆虫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保学科的第一代带头人。几十年来,我们的国家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那么多的变化,萧先生却是坚持不渝,醉心于他钟爱的科学事业,从未放弃,从不懈怠。上五七干校,多少东西都扔下了,惟有书还是带在了身边。林科院下放河北,他把家丢在衡水,只身流离在外数年,参加了“英汉林业科技词典”的编译。文革结束,为了恢复林科院,他奔走呼号,不遗余力。他毫不犹豫地放弃进京工作的机会,林科院不恢复,自己决不先走。退休以后,他不拿返聘费,却照常工作,无论严冬酷暑,孜孜不倦。直到逝世前一天,仍在忙于编写“中国森林昆虫”第3版。萧先生主持森保学科多年,对中国森保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退休后仍然关注学科发展趋势,支持后继学科带头人的工作;他以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写下了好几部传世之著;他亲自带出的研究生,在国内外均已成为科技骨干。萧先生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在中国和国际昆虫及森保学界获得了崇高的学术地位。
萧先生严谨的治学作风堪称典范。身为高级专家和老前辈,他在研究工作中仍然坚持亲力亲为。在职时,身先士卒,到第一线调查研究、蹲点,直至八旬高龄,仍逐期阅读期刊,亲自看显微镜,亲手作标本。他对研究工作认真严肃,不容丝毫马虎。他认为目标不明确的项目和经费,即使伸手可得也不要。他审阅论文,从来都是逐字逐句地修改。他对助手、学生的聪明才智极为珍爱,但对其缺点、过失从不姑息。他力主授予技术职称和学位时严格要求,以维护我国技术资格的水准和严肃性。
萧先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师长,向他求教的人都能得到热心的指教;他为人耿直,对不良现象敢于批评,不讲情面,从不明哲保身,又是一位严格的长者。个人生活朴素节俭,但在国家遭受灾害或周围同事遇到困难时,却能慷慨解囊。他的人格力量赢得了几辈人的尊敬,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楷模。
萧先生的一生是朴素而深沉的。他享受的是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他做的是实实在在的学问,他所遵循的是每个科技工作者都讲得出的信条,难能可贵的是,他不让信条沦为空谈和套话,而是身体力行,他是那样的真诚,那样的执着,那样的始终如一。他以毕生的努力,使这些老生常谈的信条在悠悠岁月中显示出了颠扑不破的生命力,放出了夺目的光辉。
安息吧,敬爱的先生,您的身后会有众多后来人!
(周淑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