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近日通过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正式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院作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科考单位,提供的70多万字的大型科考报告为本次该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生态地位极为重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1.8万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进行多学科、大面积的综合科学考察在我院是第一次。院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成立了以江泽慧院长为组长,金旻副院长为副组长的科学考察领导小组,进行了多次部署和安排,组建了中国林科院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科考队。森环森保所杨忠岐副所长为科学考察队队长。科考队还邀请了部分中科院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专家参加。我院李迪强、李建文、李忠魁、苏化龙、魏建荣、韩景军、杨正礼、王秀磊等为考察队成员。
科学考查工作在青海省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从7月15日开始,8月16日结束,历时一个月。分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三个考察组同时开展野外工作。考察队行程共17000公里,行程最长的组超过8000公里,最短的也达4000公里。队员们战胜高山缺氧,气候恶劣等重重困难,在地球的 “第三极”上顽强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野外工作结束后,考察队又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内业工作,包括标本鉴定、资料整理、计算,最后形成了70多万字的大型科考报告,以及植被分布图、水系图、区划图和影像资料VCD光盘。
科考报告在吸收已有科考成果的基础上,主要根据本次科考资料,全面地介绍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土壤类型及分布、水资源概况;湿地、森林与草原草甸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围绕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对该地区水、湿地减少和退化、草场退化、鼠害等成因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阐明了“中华水塔”生态系统和区域生物多样性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进行了保护优先性分析,对现有25个核心区进行数量和面积调整,提出了19个重点保护核心区及其重点保护对象。考察报告资料丰富,内容详实,为三江源保护区的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保护区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由于我院领导和专家们的辛勤工作,在本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会上,我院的科学考察工作得到了评审委员会专家们的充分肯定,《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受到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评价为多年来少见的高质量的科考报告。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经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后,将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列,得到国家重点资助,将在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多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杨忠岐,李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