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完成人:陈晓呜; 王绍云; 周潮鸿; 毛玉芬; 冯颖; 陈勇; 叶寿德; 王自力
研制时间:1997.12 至1997.12
1998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组织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和云南省应用基础基金资助, 开展了 1)紫胶虫物种多样性收集和保存; 2)紫胶虫主要生物学特征研究; 3)染色体及同工酶研究; 4)遗传试验研究和5)紫胶虫生物多样性利用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项目经多年研究, 在国内外首次对紫胶虫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系统保存和遗传背景研究, 保存了较高生产价值、遗传资源价值的6种紫胶虫品种,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紫胶虫遗传资基因库, 为保存遗传达室多样性和育种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了具有生产价值4种紫胶虫, 掌握了它拉的主要生物特征、生态适应性、泌胶状况及质量。并对K.fici和K.urualis的多色型现象进行了观察研究, 紫胶虫的多色型现象是培育浅色紫胶新品种的难得的育种材料。紫胶虫遗传背景有研究, 世界上只有印度做辽K.lacca的染色体形状和数量的研究, 国内做过K.chinensis(原认为K.lacca)雄虫的染色体数量和形状观察, 本研究更深入地研究了5种紫胶虫的染色体数量均为2n=18, 种间无染色体数目分化现象。在具有生产价值的四种紫胶虫中进行脂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 四种紫胶虫谱带均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不具有较紧密的亲缘关系, 说明中间杂交育种难度较大。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较, 多个紫胶虫品种进行染色体型分析和同工酶分析还属首次, 研究深度和广度超过以往。紫胶虫遗传达室试验研究, 国际上只有印度在K.lacca的两个品系间进行杂交试验, 基本上没有大的成效。本研究在种间杂交以及辐射育种上都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 在杂交中, 母本特征对后的影响十分深刻, 这一结果对紫胶虫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辐射结果在种胶辐射和雌成虫孕卵2-3期时辐射产生子代, 子代在固虫密度、性比、泌胶量等方面与对照有差异, 为辐射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研究还根据我国紫胶生产的现状, 得出了“紫胶生产生态经济模式”, “紫胶生产与热带生态林产业”等发展我国紫胶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