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果介绍 > 正文
成果介绍
林木菌根化生物技术的研究
时间:2010-11-05 来源:林业所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完成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完成人:花晓梅; 陈连庆; 李文钿; 弓明钦; 韩瑞兴; 王淑清; 郑来友; 成小飞; 栾庆书; 刘国龙; 裴致达; 余良富; 陈羽; 李玉; 张玉东
  研制时间:19900827-19951221
  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本项属新兴、交叉学科形成的林木菌根化、高新生物技术领域。经五年攻关研究和五年后续和推广试验,首次揭示了以菌根侵染区(MIZ)为主导的菌根形成的机制,提出了林木菌根化概念及其条件,为《林木菌根化生物技术》奠定了理论和应用基础;进行了我国主要工业用材树种菌根菌的调查,揭示了其生态分布规律;提出并采集外生菌根菌277种,新鉴定VA菌根菌26种,其中国内首次报道的有:马尾松50种、湿地松35种、火炬松29种、落叶松19种;分离、纯化和收集外生菌根菌纯培养258种(株),新收集VA菌根菌纯种4株,创建基因库;筛选出一批多功能、高效优良菌根菌(9种15株),揭示其生物学特性;首次发现并证实典型外生菌根菌(Pt)与专性外生菌根树种(松树)形成内外生菌根,提出并证实了"菌根类型假说" 、"临界假说" ,揭示了形成内外生菌根的发育过程、解剖结构及其机理,根生长速度与菌根形成关系,及其影响菌根发育和形成的机理;发现了根髓部哈蒂氏网及其胞内感染,打破了根内皮层是菌根侵染禁区的论断,填补该领域理论空白;发明创造了组培菌根合成、无性扦插菌根化、截根菌根化等8项新技术,突破了外生菌根菌(Sl、Pt)发酵技术;发明创造十种高效新型菌根制剂,并经转化形成产品,创造了主要工业用材树种不同培育方式菌根化技术,经菌根制剂产业化和配套技术的研究和组装,形成了系统配套的菌根化育苗造林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明显地提高了成苗率及苗木质量和产量,大幅度地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具有高效、低耗、简单、易行和维护地力促进生态平衡的特点。在我国开创了林木菌根生物技术新产业。 自从1992年取得初步试验成功以来,就陆续在我国28省(区)、市推广应用,并向国外辐射,累计菌根化育苗15.0亿余株,菌根化造林面积突破600万亩,累计增收(节支)总额突破20.0亿元,同时获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报奖前社会效益情况:本项目为我国生态恢复工程和林木生产提供了一项高效能、低成本、无公害、易操作、效益显著的高新生物技术,大幅度地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等化学制剂带来的环境污染,防治地力衰退和环境恶化,促进生态平衡;同时促进了本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推动了科技进步。 报奖后社会效益情况:本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说明了国家对该成果的科学性、实用性的充分肯定,因此提高了“菌根化技术”在管理部门和生产应用单位中的知名度和普及度,得到了广大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的认可。推广和使用范围也随之扩大,目前不仅在林业育苗和造林中推广应用,还在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矿山和恶劣环境的生态恢复中推广应用,为与之相关的生产和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利的科技支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