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果介绍 > 正文
成果介绍
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和经营技术研究
时间:2010-11-05 来源:热林所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完成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海南省东寨港国有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湛江市林业局; 广东湛江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湛江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试验站
  完成人:郑德璋; 廖宝文; 郑松发; 李云; 张乔民; 邱坚锐; 宋湘豫; 郑馨仁; 刘治平; 吴中亨; 蔡俊欣; 王勇军; 陈正桃; 陈焕雄; 杜棣芬
  研制时间:1991-1995
  1999年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属造林学科的湿地造林和经营技术领域。主要内容:1.红树林主要树种驯化引种研究。从天然红树林中预选优良树种作为驯化对象;调查测定其生境条件,进行造林筛选试验,提出5个以上乔灌木树种作为栽培树种,北移引种1~2个海南优良红树种类至广东海岸。2.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研究。进行造林选择和各造林树种的采种、种实处理、育苗、造林等项试验,提出各种树造林配套技术,包括树种配置及乔灌木种类搭配模式,建立试验示范三处共20hm2。3.次生红树林经营管理技术研究。对退化次生灌丛进行不同方式及不同强度间伐后引进乔木树种幼苗,组建乔灌两层结构林分,提高生产力及防护功能,提出较优的次生红树林改造技术,建立改造试验范林13hm2。4.红树林护岸效益测定及其评价。定位和半定位观测红树林的消浪、减潮速及促淤特征,防风及小气候功效,提出红树林护岸效益量化指标和护岸功能评价。 特点及应用推广情况:该项研究为热带和南亚热带海滩间带营造红树林及改造次生红树林提供了必要技术,并对红树林防风消浪、护岸效益的量化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对热、南亚热带潮间滩涂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具有指导作用。目前我国海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区的红树林营造、引种、改造等正在应用和推广本项研究成果,推广面积达3740hm2。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试验发现海桑种子为需光种子,采用体积分数为10-3的外源赤素溶液浸24ha或用500~600lux光照24~36h等关键技术,提高发芽势68.3~83.4%,缩短发芽时间20~30d;试验证实海桑和无瓣海桑种子最适发芽的海水盐度应低于10‰;揭示树种分布的二维空间模式和天然红树林只生长平均海面线以上的滩地,据此划分河流、内湾、湾口区和高、中、低滩等立地类型和树种宜林地高程,使造林地规划有量化标准;采用隐胎生胚轴催芽技术插植育苗,成苗率提高80.8%;海桑类短命种子贮藏于含水率30~35%、温度10~15℃的介质中,1年后发芽率达80%以上;以抗寒锻炼和防寒育苗方法,拓宽了优良速生树种无瓣海桑、海桑的的栽培范围;揭示了退化次生群落内部各树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提出了小块状间伐后引进乔木胚轴的退化次生红树林改造技术;提出红树林防风、消浪、缓流、促淤量化指标等均为创新点。
  推广情况:报奖前三年,红树林分布区域的多数生产单位因对本成果还缺乏了解,它的应用基本局限在成果完成单位及几个红树林保护区,每年平均应用规模仅约1900 hm2,产生的经济效益为650万元/年。获国家奖后7年来,本成果的应用基本上已覆盖了整个红树林分布区。仅第一完成单位热带林业研究所红树林项目组就在广东珠海、电白、中山和番禺推广红树林达1000 hm2,按我国学者估算的红树林综合效益为5.95万元/hm2.a计算,仅此一项综合效益就达5995万元/年,是报奖前的9倍以上,这还不包含其它单位应用本成果产生的效益。华南沿海各省区正在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预期应用前景会更加广泛。
  社会效益:报奖前社会效益情况:由于当时人们对红树林所发挥的重大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认识不足,往往为了短期利益而毁坏红树林,致使我国资源趋于枯竭,全国仅存1.8万公顷,并且80%以上为高1-2m的次生灌丛,因此所发挥的社会效益较小。 报奖后社会效益情况:成果获得国家奖后,在社会公众中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后来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使人们确信红树林有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发展保护红树林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许多沿海地区已把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红树林的扩种与管护列入当地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因而出版的论文和专著也成为各地有关部门制定红树林造林和管护技术标准及红树林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