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应用技术属木材防腐学领域。首次发现和查明青藏高原地区两大古建筑木结构发生的虫害和腐朽、害虫种类及其生活史。针对地处青藏高原布达拉宫、塔尔寺及天安门的木结构特点和虫害、腐朽规律, 实施多种化学防治药剂和相配套的处理技术。防治药剂, 针对青藏高原地区木结构虫害和腐朽研制出多种药物配方:WP、WP、OP、WP、WP和WOP。防治处理技术包括:真空加压处理技术、热冷槽浸渍处理技术、吊瓶滴注处理技术、涂刷和喷淋防治处理技术、虫眼注射处理技术。此外, 还包括西藏、青海高原地区古建木材强制气干技术。该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关键技术:首次发现和确定布达拉宫木结构害虫藏显缘短附窃蠹(Ernobius sp.)、青海塔尔寺梳角窃蠹(Ptllinus fusous)、木象鼻虫, 并查明了其破坏特征和生活史;针对窃蠹类害虫和腐朽菌, 采用行之有效低毒硼化物为主药剂配方(WP、WP)和加压或热冷槽处理方法。确定上述2种处理工艺参数, 使吸药量达到6~8kg/m(干盐), 透入深度≥5mm, 超过日本防治粉蠹虫标准剂量2~3倍, 药剂持久性预计可达50~100年;木立柱柱根吊瓶滴注扩散处理技术, 在柱根20cm和50cm处钻孔, 滴注OP油溶性药剂, 根据柱径大小, 药量2~3kg/根, 为木腐菌毒性极限1~1.5倍;利用虫孔注射OP药液, 并用塑料薄膜包裹, 不影响特殊木构件和彩画, 消除蛀虫隐患。创新点:防治药剂和处理技术不影响彩画、壁画;在旅游、朝拜人群络绎不绝的复杂情况下做到药剂可靠安全使用;柱根吊瓶滴注扩散处理技术, 包括药剂、注入量和部位;针对青藏高原古建筑木结构所独有的窃蠹类害虫, 采用硼化物配方和配套的加压和热冷槽处理技术的工艺参数, 吸药量和深度, 保证长期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