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成活率对于杨树林的高产十分重要。由于杨树林木速生,补植的幼树在生长上明显落后,最后成为弱势的被压木,有名无实,等于缺株,导致减产。根据作者的经验,杨树速生丰产林第二年补植,劳而无功,经常无效。杨树丰产林的单位面积株数一般比其他树种的少,如培育大径材,每亩株数只有20 株左右,如有两株种不活,就是缺10 %,材积产量损失很大。杨树丰产林因缺株而减产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杨树丰产林的造林要争取高存活率,一次成功,最好一次全苗。为了高产,应选择适宜的造林方法,精心施工,力争成活率达到95%~100%,一次造林成功不再补植。
我国中原和北方经常发生春旱,而且早春气温上升比地温快,不利于杨树生根和成活,大面积造林的成活率仍不高、不稳定,是经常发生的事。作者上世纪80年代营造2500亩杨树试验示范林,深感要得到高成活率的不易,工序中一个环节没做好, 成活率就会下降。造林者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每一环节上必要的措施都应到位。
目前杨树造林成活率不高仍是经常困扰生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各地普遍简单地采用常规造林方法,不能随机应变,不能适应不同条件,影响造林成活率。因此,造林者应该分析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根据当时的旱情和土壤湿度,以及苗木的水分状况,分析有利和不利的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杨树造林方法。不应该简单地套用常规造林方法。
常规造林方法只宜在造林后能及时灌水和成活比较容易的条件下采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冬春雨水较多,没有北方那么严重的大气干旱,杨树造林比较易成活,可用常规造林。如果春旱较重,土壤干燥,又不能及时灌水,或苗木的水分状况不佳,则不宜用常规造林方法,而应选用抗旱能力比较强的方法。
杨树造林的成败,成活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杨树苗木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水分平衡,即干、枝、叶的水分消耗与苗根吸水保持平衡。我国北方早春大气增温快,促使苗木发芽放叶快,开始蒸腾耗水。但是土壤解冻后土壤增温比较慢,根系恢复生长比发芽放叶慢,吸收水分少,不足以维持蒸腾消耗,加上有些地区风沙干旱,更增加了苗木的耗水量,导致苗木失去水分平衡而枯死。造林前早春的气候不利于苗木水分收支平衡,对此预先应有充分估计。
造林技术措施一方面应尽可能保证更快的生根和更多的根量,如通过深栽,使一部分苗干转化为根,即由地上部分转为地下部分,由消耗水分转化为吸收水分;另一方面,通过截去部分苗干及枝叶,甚至全部苗干,调控地上部分的耗水量,使苗木“开源节流”,平衡水分的收支。
因此,不论采用哪种造林方法,造林前对杨树苗木都应该进行强度修枝,剪除苗干上的全部侧枝。造林前苗木必须浸水 4 -5 天,苗干基部一米浸入水中。杨树栽植后及时灌水 2-3 次。
不论在北方或长江中下游,杨树丰产林的造林是一项投入较高又有风险的步骤,也是给杨树人工林整个轮伐期打基础的关键步骤,造林前应该慎重地选好造林方法,认真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造林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