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森林保护 > 正文
森林保护
黄脊竹蝗
时间:2010-10-25 来源:老科协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云南、四川、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寄主有25种,主要危害毛竹(又名楠竹),还可危害水稻和玉米。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9~40毫米,绿色。翅长超过腹部。额顶突出如三角形,由额顶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显著的黄色纵纹,愈向后愈大。后足腿节黄色,间有黑色斑点,两侧有“人”字形沟纹;胫节瘦小,表面黑色,有棘两排,外排14个,内排15个。
  卵 长椭圆形,稍弯曲,赭黄色,长6~8毫米。
  

  跳龄蝻 1~3龄时体色变化大,由黄绿黑杂色变为黑黄,3龄时翅芽变得显而易见,前翅芽狭长片状,后翅芽三角形片状。前胸背板略向体后延伸并盖住中胸前半部。4~5龄时,体色无大变化,体长由1龄的约10毫米变为4龄20~24毫米至5龄20.8~30毫米。触角也由2龄的18~19节变为4龄23节5龄24~25节。5龄时翅芽已伸至腹部第3节末端。
  生物学特性
  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越冬卵5月开始孵化,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孵化盛期,至7月初仍有个别卵块孵化。5~6月都可见到不同龄期的跳蝻,7~8月成虫羽化。8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完成跳蝻期需46~69天,成虫寿命50~84天。刚孵出的跳蝻多群聚于小竹子或禾本科杂草上,第2天才开始取食小竹子或禾本科杂草。3龄后到大竹子上危害,取食梢端,然后则慢慢分散。跳蝻有群聚和迁移习性,成虫有迁飞习性,咸味和人尿对跳蝻和成虫有一定引诱作用。当天气炎热时下竹到阴凉处,待气温凉爽后再上竹活动,跳蝻及成虫在夜晚至次晨露水未干前都很少活动。成虫羽化后也有群聚性,卵产于杂草稀少、土质疏松,深度约3.3厘米的土层中。卵块状,每头雌虫产卵1~10块,每块卵15~22粒。已知天敌,卵期有:黑卵蜂(寄生卵),红头芫菁幼虫取食卵;跳蝻及成虫期,小寄生蝇(寄生跳蝻)、大寄生蝇(寄生成虫),蚂蚁、蜘蛛、食虫虻、螳螂及画鹛、竹鸡等取食跳蝻和成虫;另外还有螨类寄生。
  防治方法
  1)灭卵,在产卵期做标记并绘制卵区标记图,然后在小满节挖出卵块置于纱笼,以便卵寄生蜂飞出,达到除卵保护天敌的目的。
  2)3龄以下跳蝻人工扑打。在跳蝻大量出土且未上竹前,于清晨露水未干时,用竹扫把在小竹、杂草或灌木上扑打跳蝻。
  3)绿僵菌油乳剂100亿孢子/ml:真菌孢子增效液=3:1喷雾;1.2% 苦参碱•烟碱乳油:柴油=1:9的比例配制药剂喷雾;16%灭幼脲Ⅲ号增效型粉剂加入填充剂(滑石粉或复粉)喷粉。
  4)用碳铵—杀虫双引诱剂诱引跳蝻和成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