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重阳舒怀——老教协开展重阳节活动
时间:2015-10-28 来源:老教协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十月十五日,秋高气爽、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气候怡人。我院的中国老教协林专委会员一行51人欢聚在院华林中心,渡过了一个愉快的重阳节。

  华林中心孙主任热情洋溢地介绍了中心曲折的发展历程。孙主任深情的回忆:2001年来中心,刚来时困难重重,经费十分紧张,直到2006年在全体职工130余人的规模下,年经费仅180余万元,本人为中心最高工资亦仅2000余元。这几年发生了巨大变化,基础条件建设项目累积资金已达4000多万元,并拥有价值2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中心现拥有2名研究员、7名高级工程师,18人拥有博士学位,16人拥有硕士学位。中心已成为我国温带地区林业科研、示范、推广一体化永久性多功能国家级林业试验基地。介绍之后我们分别漫步登山,参观温室或在室内观看“复兴之路”纪录片。活动内容丰富,安排宽松自由。

一、漫步登山

  四涧沟两侧的山对林研所老同志并不陌生。80岁左右的老同志有的曾在此搞过规划,立地类型调查或造林试验,70多岁的,65年毕业的大学生对这里记忆犹新。当年曾挥汗刨坑造林,留下青春的足迹。当金秋十月红叶初放时节,老人们沿着当年上山的小路拾级而上,发现原来的土路已经变成简易的石板水泥路。当年的大学毕业生马文元、吴秉宜、丁蕴一等回忆起许多陈年往事,就是在这面坡上,第一次看到未曾谋面而十分崇拜的大专家吴中伦先生,聆听他关于保护山上荆条的教导;第一次见到林业部的大干部惠中权部长,他鼓励我们热爱林业,把一生献给林业事业。

  当我们知道当年亲手栽下的小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时心情无比激动和自豪。张永安书记还告诉我们最近部分30多年生大松树发生小蠹虫,吉丁虫危害,已着手防治,我们相信用新知识,新技术武装的九龙山人定能制服虫害,保住几代人留下的造林成果。

  下山在山脚下看到一排熟悉的老旧平房,吴秉宜等人忙顿足拍照,似乎勾起了当年在此生活的情景:冬季屋里烧煤球,每日三餐馒头窝头+咸菜,生活虽清苦,但一点也不觉得苦。当年我们这些年轻、乐观、蓬勃向上的青年,把流金岁月留在四涧沟,都觉得很有意义,是一段难忘经历。

二、参观温室

  一行老专家参观现代化温室和室外试验树。成果有树状月季新品种、矮化彩色观赏针叶树、气雾培育采穗圃、君子兰新品种等并已实现从选育、繁殖、直至推广(市场化)。此处山地建有新品种测试基地。当看到这些成果时都很高兴。有的专家还建议引种辣木。

  60-70年代当时林场没有普通温室,更谈不上现代温室。主要靠耿吉尚、谢志和、谭景田等几位老工人丰富的实践经验支撑,传统技术在育苗和造林中曾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林业发展,科技进步,事实表明传统技术向现代林业技术转变,只能靠高素质人才的科技创新。今天看到的这些成果,应是这种创新成果吧!

  我们由衷的佩服年轻的同行,都为今天的九龙山掌门人和科研队伍感到骄傲。

三、感悟“复兴”之路

  同志们有幸在华林中心观看复制的“复兴之路”录像片。一致认为从林场(中心)——门头沟区一角可以折射出全国的变化:如今华林中心欧式科研大楼、宽阔小广场、方便舒适的水泥道路早已替代了60-70年代简陋低矮平房;门头沟城区过去只有一条主道,两侧满是老旧砖房,最高最好的建筑是矿务局3层大楼和大峪中学教学楼。如今道路四通八达、高楼林立、城市基础设施完备。门头沟区与北京市各区县一起早已走上现代化建设快车道;水闸下游过去的荒滩已换成美丽的河畔休闲绿地,雄伟的永定楼拔地而起,我们看见一群大野鸭在河中自由自在的戏水,表明生物多样性有明显改善。“复兴之路”总结我国自鸦片战争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认为只有改革开放才是中国的复兴之路,今天是华林中心发展最快最好时期,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得益于改革开放!大家对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有了更深的感悟。

四、结语

  离开华林中心,临走最想说的几句话:一是感谢中心的领导热情款待和办公室同志周到服务,我们深感这体现对老者的尊重,在重阳节让我们特别温馨;二是华林中心任务更重,条件变好了,但我们希望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这是几代九龙山人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三是今后用到我们的时候说一声,我们这些人虽然老了,干不动了,但有些经验和教训可供你们借鉴参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