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稀有种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加剧了物种的减少和灭绝。稀有种在自然群落中普遍存在,并具有独特的功能特征。研究表明,功能多样性比物种多样性能更好地预测生态系统功能。但是,关于森林稀有种功能多样性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贡献的研究甚少,不利于阐明稀有种的生态作用及其保护价值。另一方面,人类主导的林地利用直接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了严重影响。林地利用强度是全球森林管理的关键因素,极大地影响着森林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组成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然而鲜有林地利用强度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关系的研究报道,急待夯实面向生态功能提升的森林管理和经营的理论基础。
鉴于此,高原所森林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以云南普洱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评估了森林稀有种和常见种功能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和多功能的贡献;以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在不同利用强度下形成的典型森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林地利用强度对非生物因子、微生物多样性、网络复杂性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和机制。
通过分析30ha季风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的稀有植物和常见植物功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发现:1)稀有种的功能多样性指标均高于常见种。稀有种的功能多样性指数对大多数生态系统功能的贡献大于常见种。2)稀有种和常见种的功能分化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均有显著影响,但稀有种的总体贡献更大。3)稀有种在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加强森林稀有植物的保护对维持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该成果以“Rare species contribute greater to 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 in a subtropical forest than common species due to their functional diversity”为题在林学TOP期刊《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上发表。唐荣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苏建荣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对原始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采伐后自然更新形成的思茅松林、放牧形成的灌草丛、人工种植并持续管理形成的咖啡林的研究表明:1)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随林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性随林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2)微生物网络复杂性在干季随林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在湿季随林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3)林地利用强度通过非生物因子、微生物多样性和网络复杂性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且驱动机制存在干湿季差异,土壤含水量是干季最重要的驱动因子,真菌多样性则是最重要的驱动因子。该成果以“Microbial network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together drive the soil 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 of forests during different woodland use intensity in dry and wet season”为题在林学TOP期刊《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上发表。博士研究生栗婧为论文第一作者,苏建荣研究员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