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新闻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授予6位青年专家“杰出青年”称号
时间:2019-01-30 来源:院办 人教处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授予中国林科院第六届“杰出青年”称号 


  1月28日上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9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授予林业所王留强,森环森保所张苏芳、王晖,资昆所崔凯,木工所余养伦,林化所刘鹤6位同志第六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杰出青年”荣誉称号。以表彰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潜心钻研,勤于探索,求真务实,为我院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


王留强:树木抗性生理和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者


  王留强,博士,副研究员,1984年4月生,山东巨野人。2009年在临沂师范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和2015年在东北林业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15年至今就职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2015年和2018年先后被评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并当选中国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2018年被评为第六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杰出青年”。


王留强:树木抗性生理和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者


  主要开展树木抗性生理和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包括抗逆基因的筛选和功能验证以及调控机制的研究。发现了参与多种生命活动的eIF5A,及在柽柳抗盐和干旱中的新功能,拓展了对eIF5A功能的认知;提出了刚毛柽柳ThERF1转录因子结合新元件TTG-box参与盐胁迫的负调控机制,对植物ERF转录因子抗盐调控机制有了新的认识;构建了高效鉴定转录因子识别顺式作用元件的Y1H新方法,克服了全面了解转录因子识别DNA元件的难题,推动了转录因子与DNA互作的研究进展。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院优秀青年创新人才项目等。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5篇,累计影响因子40多,并应邀撰写《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专著章节。2014年和2016年分别荣获第五、六届梁希青年论文奖三等奖,2018年荣获第七届梁希青年论文奖二等奖。


张苏芳:森林害虫分子密码解析者


  张苏芳,博士、硕士生导师、副研究员,1982年12月生,籍贯河北邢台。200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0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培养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进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工作至今,2010年和2014年先后被评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18年度获得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第六届“杰出青年”称号。


张苏芳:森林害虫分子密码解析者


  主要从事森林害虫成灾机制及防治研究,从林业害虫基因组解析-关键基因功能分析-害虫防治方法构建三个层面逐渐展开。主要成果如下,首先以针叶林重要食叶害虫美国白蛾和松毛虫为研究对象展开基因组分析;其次阐明了林业害虫松毛虫的嗅觉识别机制,利用新思路筛选出松毛虫特异的信息素受体基因,并提出林业昆虫松毛虫PBPs对多组分信息素“反比例识别”的模式;此外,还初步构建了林业害虫分子防治方法。研究结果逐步提升我国森林害虫研究的深入性和实用性,为开发森林害虫分子防治新技术提供了可靠的靶标和技术积累。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基金青年人才项目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等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


王晖:搭建森林生态与经营桥梁的探索者

   

  王晖,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81年2月生于黑龙江哈尔滨。2004年在东北林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获硕士学位,2010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2010年进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工作,2013年被评为副研究员。工作期间,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短期访问。现任国际林联(IUFRO)森林环境学部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工作组副协调员、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秘书长和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常务理事等学术兼职。2018年被评为第六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杰出青年”。


王晖:搭建森林生态与经营桥梁的探索者


  主要从事人工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与多目标经营研究,以我国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首次从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组成上,定量辨析了不同树种和混交模式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稳定性,发现了针叶纯林和阔叶纯林之间碳储量和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性存在差异;发现了针叶树种凋落物输入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稳定性,土壤细菌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揭示了不同树种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性差异的生物学机制;阐明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微生物主导的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将森林生态和森林经营有机结合,创新性地初步构建了基于树种多样性的人工林碳固持及经营调控的理论框架,建立了南亚热带人工林固碳增汇和生产力提升的经营模式,为南亚热带人工林多目标可持续经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7篇发表在本领域一区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和Plant and Soil,共被SCI他引122次,单篇最高SCI他引34次,获第四届梁希青年论文一等奖。



崔凯: 资源植物培育与利用研究者


  崔凯,博士、硕士生导师、副研究员、1982年2月生、籍贯河北邯郸。2005年在河北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8和2011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进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工作至今,2013年被评为副研究员,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会员、中国植物学会会员、中国林学会会员。《Nordic Journal of Botany》、《South Africa Journal of Botany》、《New Forests》、《林业科学》审稿专家。2018年被评为第六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杰出青年”。


崔凯: 资源植物培育与利用研究者


  主要从事资源植物培育与利用研究,取得以下突破:1)巨龙竹是世界上最高大和生长最快的竹种。针对竹秆快速发育调控这一研究方向,厘清了竹秆组织发育结构特征,揭示了潜在的激素调控方式,筛选出与竹秆速生过程中物质能量合成、转运、以及节间伸长相关的表达差异蛋白。进一步分离到调控竹秆木质素合成的关键基因,证实非同化器官光合在竹秆发育中的作用。建立一套竹秆亚细胞蛋白分离纯化体系,筛选出四个在竹秆呼吸代谢过程中关键的调控基因进行功能鉴定,为深入解析竹子发育奠定基础。2)翠柏是濒危孑遗植物,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和珍贵用材。通过研究,揭示了其花粉壁上无气囊,花粉传播距离相对较短,珠孔呈漏斗状且无传粉滴分泌,从而导致种群衰退。开发翠柏种子超干燥保存技术,解决其种子生活力快速丧失的难题。揭示根系化感作用引起幼苗早期大量死亡的机制。进一步采用分子标记开展核心种质筛选,保存优良种质122份,建成60亩国内外最大的翠柏异地保存林,从中选择4个优良家系进行推广,集成系统的繁殖栽培技术,建立450亩翠柏栽培示范基地,制定1项行业标准,培训林农技术人员120人次。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林业国家级科技成果推广、林业行业标准、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Crop Science、Trees、New Forests、林业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件。获2012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第四、五、七届梁希青年论文奖、2018年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



余养伦:木竹定向重组材料研究者


  余养伦,博士、硕士生导师、副研究员,1979年7月生,籍贯福建屏南。2004年在浙江农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和2014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进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工作至今,2009年和2015年先后被评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15年7月至10月期间在魁北克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林学会木工分会人造板与胶黏剂学组秘书长,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绿色家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2018年度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百千万”人才工程省部级人选,第六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杰出青年”称号。


余养伦:木竹定向重组材料研究者


  主要从事木竹定向重组材料的工艺基础理论和技术开发研究工作,重点参与创建了高性能木竹定向重组材料专利技术体系;发现了人工林木材和竹材可通过定向重组选择性地增强薄弱相细胞从而达到材料宏观性能改善的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发展了木质定向重组工艺技术理论;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竹基纤维复合材料、高性能重组木、厚芯实木复合板材等新材料开发和推广。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国家林业局林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第三完成人)、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第二完成人)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第二完成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omposites:PartB、Holzforschung、林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2篇,其中SCI收录14篇;获得授权专利43件(其中:中国发明专利27件(第一发明人13件),美国发明专利1件(第二发明人)),专利在安徽、山东、福建等13省(市)23家企业推广。



刘鹤:林业生物基功能性新材料研究者


  刘鹤,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员,1981年1月生,内蒙古通辽人。2004年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8年在青岛科技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11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1年进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工作至今,2015年评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18年评为研究员,2012-2013年和2016-2017年期间分别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做访问学者。2018年度评为第六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杰出青年。


 

刘鹤:林业生物基功能性新材料研究者(右二:刘鹤)


  主要从事林业生物质资源的化学利用,通过物理和化学途径对纤维素、松香、油脂等林业生物质资源进行精深加工利用,构建环境友好型生物基功能性新材料。主要成果包括,林木生物基材料在太阳能海水淡化领域的应用研究;聚合植物油脂对纤维素两亲性调控及应用研究;松香基硅橡胶分子构型对其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青年项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青年人才项目、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任务等。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SCI论文11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21.857,累计影响因子74.914。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 件。(宋平 李志强/院办  郄光发 丁中原/人教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