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新闻
中国林科院一个科研团队、两名科研工作者获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时间:2018-04-12 来源:院办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林业局公布了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单,授予99个单位“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授予115名同志“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13名同志“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其中,中国林科院林业所人工林定向培育团队获得“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木工所研究员于文吉和热林所研究员李意德获得“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林业所人工林定向培育团队:

 

  人工林定向培育团队,是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简称“林业所”)主要从事森林培育研究的团队,是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及北京市森林培育学重点学科核心研究力量,重点面向我国人工林培育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承担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项目,开展原创性与应用性研究。集体现有研究人员8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1人,在杉木良种选育与定向培育技术研究、沙棘良种选育与适应性研究、杨属植物起源和进化研究、林木育苗技术研究,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等方面成绩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及现代林业建设中充分发挥了所在学科研究领域的骨干支撑作用。

  团队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行业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在研项目16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9项,主持鉴/认定科技成果17项,主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林科院科技一等奖1项,审/认定杉木、沙棘良种13个,获沙棘新品种保护权5项,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3项,研制行业标准2项,出版专著18部,发表科技论文202篇,其中SCI 38篇,EI 12篇。成员8人,其中中共党员6人,国家林业局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中国林科院杰出青年2人,为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集体。

 

于文吉研究员:

于文吉(图右)


  于文吉,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简称“木工所”)人造板与胶黏剂研究室和竹质材料工程中心主任、木质重组材料领域首席专家,《林业科学》等10余种期刊编委,山东省政府特聘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作为领队和项目负责人,近10年来,在木材、竹材加工和人造板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6);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及奖励10余项、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鉴定认定成果15项;获得国际发明专利1件,中国发明专利20余件。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10余篇;培养研究生30余名。

  在竹材高效利用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开发的“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5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入选科技部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在生物质资源利用领域取得显著成绩,“麦秸中密度纤维板生产工艺技术”于2002年11月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鉴定,被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9年以第二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速生林木材高效利用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高性能重组木制造技术”2016年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于文吉多次获得全国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日前,还作为国家林业局的5位代表之一,参加了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党代会,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2017年,人造板与胶黏剂研究室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李意德研究员:

李意德(红色衣服)


  李意德,二级研究员,中国林科院热林所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兼任国家林业局森林碳汇研究与实验中心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长期生态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社会职务,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荣获199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3),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2007年度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6)。一直从事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主持完成国际合作、国际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与国家林业局重点等科研监测项目5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6部。曾获科技部“全国野外科技工作者先进个人”、“全国最美野外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自1998年任职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以来,李意德带领团队将尖峰岭生态站建设成为“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逐步改善了生态站的科研条件,夯实了生态站的科研监测基础;根据国际研究前沿热点和国家发展需求,在尖峰岭生态站搭建了全球气候变化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和地下生态过程等三个基础研究平台。

  李意德率领尖峰岭生态站研究团队切实做好科研监测、数据共享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自2007年以来,李意德率领团队成员在尖峰岭建立了相对完善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样地系统,包括180个公里网格样地和目前全球最大的一个60公顷的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对500多个物种的60多万棵植株实施了定点定期监测,这个样地系统是目前全球最为完善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为探索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格局与维持机制等提供了重要的野外研究平台。

  2016年被任命为“国家林业局森林碳汇研究与实验中心”副主任以来,李意德主管森林碳汇计量、监测、研究等业务工作,制定了碳汇中心的科研业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近期立足海南、中期覆盖华南、远期拓展全国”的发展思路。在国家林业局、中国林科院、广东省林业厅和广州市政府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一个技术精湛和认真负责的研究团队,3年内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900多个森林碳汇监测样地,获得了20多万条监测数据,全面计量了全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现状。计量监测和研究结果可为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的与“森林碳汇交易”相关项目提供科学数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