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5年来,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全国森林面积增加1.63亿亩,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近2000平方公里……未来要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国有林区林场等改革。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发挥林业“生态扶贫”的天然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林业在打通生态建设和精准脱贫方面有天然优势,无论是发展产业还是购买服务,都能因地制宜解决相关问题。
他表示,深度贫困地区70%-80%都是山区,从这个角度看,这是林业的主战场。生态和扶贫可以形成互补互利的局面,护林员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目前,全国已选聘生态护林员37万余人,带动13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张建龙表示,这实现了林业在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上的双赢。一方面,有效保护了生态,让贫困地区所处的深山远山等天然林资源得到妥善保护;另一方面,拓宽了贫困人口脱贫路径,激发了内生动力。尤其是让那些无业可服地区的贫困人口,获得了就业和脱贫机会。
此外,张建龙还表示,在人工造林方面,贫困户可通过造林专业合作社,借助劳务服务实现脱贫。在乡村振兴方面,林业可以在推动生态宜居、发展林果加工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中国经济导报 记者张洽棠报道 )
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助力实现天蓝地绿水清
“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护航。五年来,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司法保护,为推动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科院首席专家杨忠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检察公益诉讼为青山绿水再加法律保护屏障
据最高检披露,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全国检察机关立案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6335件,督促恢复被污染、破坏的耕地、林地、湿地、草原15.2万亩;督促治理恢复被污染水源面积284平方公里,督促1451家违法企业进行整改。
通过平日与检察机关工作交流和关注媒体报道,刘东生了解到,检察公益诉讼工作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后,集中办理了一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公益诉讼案件,有效遏制了破坏生态环境的侵权行为。
刘东生认为,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工作不但是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助推器”,对广大群众来说,解决侵犯身边公共利益的问题,多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对此,他期望检察机关在充分运用试点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办案力度,完善相关机制,深化对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特殊性的理论研究,推动检察公益诉讼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检察日报 记者徐日丹报道)
坚持用最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近几年来,为更加严格保护生态环境,针对环境污染等行为的法网越织越密。”杨忠岐说。
杨忠岐表示,近年来,最高检加强与最高法、环境保护部等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进一步完善惩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的司法解释,明确定罪量刑标准,指导司法实践,为生态环境立法提供支持,“最高检在保护环境司法解释调研工作方面,做到了及时、有力、吐故纳新”。
“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领域立法将面临新的问题。”刘东生、杨忠岐都建议检察机关加强调研,联合相关部门统一办案标准,完善细化相关规定,积极实现与公安、法院等就涉环境资源类刑事案件在证据收集、证明标准、定罪量刑方面达成共识,不断强化法律及司法解释在司法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为打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提供有力支撑。(检察日报 记者徐日丹报道)
材料来源:中国绿色时报、中国经济导报、检察日报
编辑整理:宋平/院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