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新闻
我院协办的“防沙治沙与精准扶贫”边会召开
时间:2017-09-12 来源:院办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大会会场

 

刘东生副局长致辞

 

杨文斌研究员主持会议

 

黄坚副院长(左三)与嘉宾代表合影留念

参会代表


  9月8日晚,《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防沙治沙与精准扶贫”边会在鄂尔多斯国际会展中心第六会议室举行。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出席会议并致辞。

  我院为本次边会主要协办单位。我院副院长、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会长黄坚出席会议。荒漠化研究所专家、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文斌研究员主持会议。

  本次边会旨在宣传中国荒漠资源研究与利用的成功经验,展示在中国政府主导下的各方投身并参与防沙治沙,以及精准扶贫模式,建立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将中国防治荒漠化技术和经验,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讲好中国治沙故事。

  据悉,土地荒漠化是沙漠地区人民贫困的主要根源,贫困导致土地过度利用,加深荒漠化程度。目前,中国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全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沙区。沙区是中国生态治理的难点,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

  刘东生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防沙治沙,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持续扩展的态势,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之路。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各地统筹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培育形成了一大批特色鲜明、潜力很大的沙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沙区人民脱贫致富。

  刘东生说,今后,中国防沙治沙工作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治山治水与治贫治穷,全力推进精准扶贫,促进更多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刘东生强调,中国要加强沙区生态建设和保护,继续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严格落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严厉打击毁林开垦、毁林采矿等破坏沙区植被的违法行为,持续改善沙区生态状况,为沙区群众稳定脱贫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要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利用沙区光、热、土地等资源优势,节约利用水资源,科学适度发展沙区特色种植业、生态旅游业、精深加工业等绿色富民产业,推动沙区走上一条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提升科技水平,积极推广使用先进实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防沙治沙和特色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要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努力扩大生态护林员规模,扶持组建造林扶贫专业合作社,引导带动更多的贫困户,通过参与林业生态建设获得劳务收入。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完善防沙治沙财政、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活化社会资本参与防沙治沙的政策机制,保障治沙者的合法权益,扩大资金投入渠道,提高社会各方面防沙治沙积极性,推动沙区人民群众在治沙中就业增收。

  工程院院士尹伟伦、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王涛、国家林业局三北局局长张炜、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会长安丰杰、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厅长李秉荣,在会上分别作了“荒漠化防治理论与技术创新及服务社会脱贫致富”“中国北方荒漠化及其控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回顾与展望”“荒漠化防治与产业化扶贫”的主旨报告。全国防沙治沙劳动模范殷玉珍讲述了自身艰难的治沙经历;阿勒泰戈宝茶股份有限公司介绍了阿勒泰戈宝麻产业治沙与精准扶贫之路。

  边会由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中国林业教育学会主办。我院荒漠化所专家等中外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约300人参加了会议。(王建兰 宋平/院办)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