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新闻
保护老虎,林业在行动
时间:2016-07-29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有资料显示,大约200万年前,我国南部出现了地球上第一批老虎,逐渐形成了8个亚种:里海虎、孟加拉虎、印支虎、东北虎、华南虎、爪哇虎、苏门达腊虎以及巴厘虎。100年前,全世界大约存有10万只老虎,大部分栖息在亚洲13国。而如今,现存老虎估计仅有3200—3500只,其中巴厘虎、里海虎、爪哇虎早已灭绝。
  人类现代火枪,耕种定居,咖啡、茶叶、橡胶、水稻种植,以及对虎皮、虎骨的渴求,导致森林之王走上了不归之路,留给我们山中无老虎或者老虎稀罕的寂寞地球。现如今,老虎只能作为图腾符号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画家笔下,抑或在动物园中零星可见。
  
    我国野生虎逐渐消失
  据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老虎研究专家、(简称我院森环森保所)、国家林业局虎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军介绍,“目前,我国是世界虎亚种分布最多的国家,据有关调查估计,现存野生虎总数约50只左右,其中,根据2012-2015年采用红外自动照相技术对现有东北虎活动区域进行监测,确认东北虎个体至少有27只,分布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东部靠近中俄边境的林区;印支虎11—16只,分布于云南省与老挝、越南接壤的西双版纳、黄连山自然保护区;孟加拉虎8—10只,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与印度接壤的森林地带;华南虎虽有野外零散痕迹报告,但在野外已有20多年未见其实体。目前我国野生虎数量不到20世纪50年代的1%。
  在我国,最先消失的是新疆虎。而在19世纪中期,塔里木的老虎却“像伏尔加的狼一样多”。随着“中东铁路”的通车,大约有1500-1800只东北虎死于人们的枪口之下。到20世纪50年代,战火刚熄的新中国掀起了土改运动和国家建设高潮,伐木开荒,大炼钢铁,华南虎与熊、豹、狼、野猪一道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害兽”。随着一个个“打虎英雄”的诞生,10年内大约有3000只老虎丧身,其中绝大多数为华南虎。我们可从六、七十年代流行的儿歌中感受到老虎的悲惨命运:“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一二三四五。”
  庆幸的是,1989年,我国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华南虎被正式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然而此时,中国的华南野生虎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华南大地虎迹难寻。

  

      拯救老虎
  2010年,“保护老虎国际论坛”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保护野生虎,义不容辞,刻不容缓”成为了全球老虎分布国家首脑的共识;“到2022年,即下一个虎年到来之前,力争使全球分布的野生虎数量翻一番”成为了虎分布国共同努力的目标;时任总理温家宝代表中国政府宣布的《中国野生虎种群恢复计划》亦成为了国际关注的焦点。
  为了拯救中国老虎,国家林业局采取了系列行动。
  据陆军介绍,2002年,国家林业局批准以森环森保所为依托,由国家林业局全国野生动植物研究与发展中心,与拯救中国虎国际基金会和南非中国虎项目中心合作,启动了华南虎野化训练及再引入项目,引起了国内学术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经过10多年的野化训练,远赴南非的华南虎已基本掌握捕猎技能,具备了野外独立生存能力。项目进展获得了国务院的认可。
  为了让华南虎回归,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多次赴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福建、重庆等地开展实地综合考察,为其选择回归过渡地与栖息地。根据专家们的建议,国家林业局制定了以在福建梅花山建立华南虎繁育及野化训练基地,作为华南虎再引入过渡项目区开展回归过渡和巩固性野化训练;将湖北后河、江西马头山、湖南壶瓶山作为华南虎再引入优先项目区,分期实施华南虎放归自然的工作思路并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华南虎回归祖国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为了华南虎能顺利回归,2016年月5月31日,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司长张希武和我院副院长储富祥,在陆军的陪同下又赴南非老虎谷保护区,协商华南虎回归事宜。
  陆军说,老虎拯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容涉及栖息地和猎物种群的恢复与重建、濒危物种保护、人虎冲突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领域;涉及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行为学、遗传学等诸多学科;涉及政府部门、保护组织、民间团体、社区群众等诸多利益相关者。
  为了更好地拯救和壮大野生虎的队伍,保护和恢复老虎的栖息环境,树立良好国际形象,2010年,国家林业局又提出了《中国野生虎种群恢复计划(草案)》;2013年,批复成立了“国家林业局虎保护研究中心”,中心以我院森环森保所为依托,开展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保护战略研究、种群保护技术研发、野外监测网络运行、栖息地恢复研发、野化放归技术研究,以及有关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等。
  
  与虎结缘的森环森保所
  作为国家林业局全国野生动植物研究与发展中心、国家林业局虎保护研究中心依托单位的我院森环森保所,是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先进集体,有着30多年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利用研究的历史,承担了大量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与管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与管理”、“野生动物疫病监测和预警系统维护”、“珍稀濒危物种调查监管”和“珍稀濒危物种野外救护与繁育”等项目研究,涉及的物种有扬子鳄、华南虎、朱鹮、野马、印支虎、黄羊、川金丝猴、赛加羚羊、鹅喉羚、黑脸琵鹭、黑嘴鸥、东方白鹳、遗鸥、波斑鸨、穿山甲、白鹤、丹顶鹤、黑颈鹤类等。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北京华恒基业野生动植物专用标识技术服务中心”均挂靠于此。
  2002年,作为国家林业局全国野生动植物研究与发展中心的依托单位,森环森保所作为项目的中方执行机构,全程参与了华南虎野化训练及再引入项目的实施。目前项目仍在继续进行中。
  2005—2008年,与美国明尼苏达动物园和美国科比大学合作开展了华南虎野外种群恢复前期研究,对南方五省华南虎潜在栖息地进行了评估,并对湖南壶瓶山、湖北后河地区华南虎适宜栖息地进行了研究,为此美国时代周刊还进行了专题报道。
  2006—2009年,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在云南省对印支虎及其猎物状况进行调查。开展了“华南虎野外种群专项调查”、“东北虎与大熊猫饲养”、 “几种猫科动物毛的显微形态学特征及比较鉴别”、“华南虎基因鉴定关键技术研究”、“华南虎遗传起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以及疑似虎爪鞘的分子鉴定”等研究,并以内参形式,撰写了“关于我国华南虎历史分布区及饲养种群若干敏感问题的报告”。
  陆军认为,华南虎野化放归开创了拯救野生虎的全新模式。目前,我国已掌握了老虎的野化训练、捕猎技能恢复、散放环境下自然繁殖、遗传管理及谱系鉴定等关键技术,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务实进取、不断创新的研究团队。印度等虎分布国家正在模仿野化华南虎模式对其他虎亚种进行野化尝试。
  
  对保护老虎的思考
  老虎处于生态系统森林食物链的顶端,只有健康、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才能支持老虎的生存。
  目前制约我国野生虎种群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栖息地范围有限且破碎化程度较高、栖息地猎物密度较低、盗猎活动频繁、人为干扰严重、野生虎伤害人畜事件时有发生等。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以及不同虎种群的实际情况,研究适宜的保护策略、技术手段和工程措施,才有可能实现恢复和发展野生虎种群的相关目标。
  国家林业局老虎保护研究中心正在按照国家林业局的部署积极推进华南虎的回归进程,努力推动《中国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保护工程规划》的制订与实施,继续开展虎、豹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领域的研究,开展虎、豹等大型食肉动物的保护与监测技术、野化放归技术、保护战略与模式示范、野外监测网络建设与保护成效评估、小种群遗传管理等研究,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陆军建议,国家要不断完善本学科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和研究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国老虎保护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展示我国虎豹等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成果,建立野生虎监测网络体系。在东北、西南等野生虎分布区,建立野生虎自动监测网络与信息收集系统,实时掌握全国野生虎种群动态与活动信息,并随时为保护管理需要提供数据支持。另外,还要提高对野生虎伤害人、畜问题的预防能力,完善相关补偿制度。(王建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