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徐纬英诞辰100周年(二)
为了“总理树”
——徐纬英与油橄榄的故事
1964年3月3日,周总理亲手在海口林场种下一棵油橄榄树。
2006年,徐伟英在四川省绵阳考察油橄榄
2006年,和女儿徐红在四川绵阳种下了她一生中的最后两株油橄榄树
1992年,徐纬英在开江与肖淑芳站长等讨论修剪技术
1979年,徐纬英与FAO官员在城固,与有关领导研讨、交流油橄榄引种、栽培、加工等
1981年,我院专家王笑山研究员(中)在陕西城固油橄榄种植场授粉试验
我院专家邓明全(前排左4)及新一代油橄榄热爱者
引种成功的部分油橄榄
徐纬英,我国著名林木育种学家、杨树及油橄榄树专家,中国油橄榄事业的开拓者。
说到徐纬英与油橄榄的结缘,得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
1959年,曾在国民党政府担任过农业部驻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东南大学农学院院长、时任农业部、高教部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的邹秉文先生,凭借长期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工作经历和掌握的大量资料,向农业部提交了“在我国有计划引种试验油橄榄”的建议报告,就是在这份报告中,邹秉文将"Olive"定名为“油橄榄”。其建议获得了相关部门的认可、批准和立项,时任我院林业研究所副所长的徐纬英研究员担任了项目组组长。
据熟悉我国油橄榄引种历史的我院林业研究所老专家邓明全先生介绍:“解放前,一些外国传教士和在欧洲的留学生把油橄榄带到了中国,开始零星地在云南、重庆等地引种。大面积引种,是1964年,在周总理的亲自倡导下,真正拉开了序幕。”
1963年12月13日至1964年3月1日,周恩来总理在陈毅副总理等的陪同下,对非洲、欧洲和亚洲14国进行访问。
1963年12月31日,周总理第一次到被称为“山鹰之国”的阿尔巴尼亚,开始了为期9天的友好访问。一下飞机,所经之处,那从远古神话中走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在其经济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郁郁葱葱的油橄榄,给周总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时的徐纬英,恰巧在阿考察学习。在我国驻阿大使馆为周总理等举行的元旦欢迎晚会上,总理见到了徐纬英,并亲切询问她到阿的目的和任务。徐纬英向周总理汇报了当时到阿的任务是考察油橄榄栽植、加工等技术,由此,进一步加深了总理对油橄榄的印象。之后,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霍查和部长会议主席谢胡等会见周总理时,也谈及了油橄榄。所到之处,油橄榄一直萦绕于总理脑际。在详细了解油橄榄有关情况后,周总理决定在我国引种。由此,阿尔巴尼亚决定赠送我国一万株油橄榄苗。
1964年1月9日,正处阿尔巴尼亚之冬季,苗木起运相当困难。然而,为了保质保量地尽快将苗木运抵我国,阿政府想尽了办法。他们动员了三个农场的职工及农场所在区的党、政、军、机关干部,一齐动手,用了10天的时间,完成了1万株4年生油橄榄苗木的剪枝、起苗、包装、运输、装船等全部工作。1月19日, 1万株油橄榄苗、40公斤油橄榄种子,以及油橄榄种植专家带着阿国的深厚情谊、亦带着我国的希望随“发罗拉”号轮船,经过22天的海上颠簸,风雨兼程地于2月17日抵达我国湛江港。2月18日,我国在湛江港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苗木交接仪式。
苗木启运的同时,我国国内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迎接来自万里之遥的油橄榄。根据油橄榄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考虑不同地区的气候与自然条件,选择了8个省12个引种试点:四川省重庆市歌乐山林场、云南省昆明市海口林场、云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贵州省独山林场、广西省柳州三门江林场、广西省桂林林业试验站、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浙江富阳亚热带林业试验站、广东省湛江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清远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并迅即开展知识和技术培训。
1964年1月23日(除夕前一天),林业部以(64)林国苗第3号发出了《林业部关于安排引种油橄榄的通知》,通知要求承担引种试点单位,派得力技术干部于1964年2月13日至15日参加油橄榄栽培技术培训班。
1964年3月3日,周总理在云南省昆明市海口林场亲手栽下了一棵油橄榄,当地群众将油橄榄亲切地称之为“总理树”。这是我国大规模试验引种油橄榄的开始。亲眼目睹周总理将地中海油橄榄植入华夏土壤中的徐纬英,心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周总理要求徐纬英等科学家重点解决4个问题:油橄榄在中国能不能生长?能不能结果?能否培育出第二代?第二代能否成长结果?同时,总理还多次指示,要派有林业知识的人去阿尔巴尼亚学习保护和种植油橄榄的经验。
为了落实总理指示精神,1964年3月上旬,林业部立即选派了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的李聚桢同志参加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在京举办的阿尔巴尼亚语培训班。同年10月16日,由林业部、中国林科院、四川省林科所、广西桂林林业试验站,各派一名林业技术人员组成学习油橄榄栽培与加工技术小组,赴阿学习一年。
由此,中国油橄榄在周总理的关心、爱护下,在徐纬英等科技与管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这个原本只适合在地中海气候条件下生长的珍贵物种,历经风雨坎坷,现已在我国10多个省市区引种成功。
据林业所所长张建国介绍,我国油橄榄发展可归纳为这样几个时期:大规模引种试验期(1964-1973年),油橄榄推广发展期(1974-1980年),调整、巩固与提高期(1981-1988年),衰退低谷期(1989-2000年),恢复发展期(2001年至今)。然而,无论多么的艰难困苦,徐纬英都始终没有放弃对油橄榄的牵挂,即使在文革时期,我国林业科研几近停顿的情况下,她也未忘油橄榄。
“在没有成功的情况下,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人支持,或支持者寡,反对者众。”邓明全回忆道,文革期间,徐老与其先生乐天宇(我国著名农林生物学家、教育家)先后到广西干校、辽宁新城干校劳动改造,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受到了严重的嶊残和折磨。1975年底,因新城干校撤销,徐老回到了北京。邓明全见到她时,叫了一声徐所长,见其气色和状态都非常不好,让人不敢多说一句话。然而即使这样,1976年新年刚过,徐老就自费到南方8个省12个油橄榄引种点去调研考察,单枪匹马地在外跋涉了将近一年。回到北京见到邓明全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把油橄榄给弄丢了。你懂修剪,你就跟着我一起做吧。我去找组织商量商量。”这些话既象是对邓明全说,又象是自言自语。
1977年4月18日,邓明全清楚地记得,他跟随徐老到了湖北省林科所。这时的徐纬英根据长期的管理经验总结说:“油橄榄要按果树方法管理,再不能按树木方法管理了。”
……
徐纬英承担了“油橄榄丰产栽培加工利用及商品化研究”等课题,推出了橄榄油、油橄榄罐头、油橄榄蜜饯、果酱、酒、饲料、药品、化妆品等系列制品。她亲自组建了神州油橄榄技术开发公司;作为技术总监,还成立了油橄榄专营实体“中国华源集团北京华源生命科贸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华源集团共同描绘强国富民的美好蓝图,将中国油橄榄推向产业化。她亲自抓生产,管销售,搞公关,忙得牙都顾不上镶。她曾和她的团队立下誓言:“让油橄榄为中国人民造福。”
2004年4月,年近九旬的徐纬英接受了四川省广元市人民政府的聘请,成为该市油橄榄产业发展荣誉顾问。自20世纪70年代起,徐纬英就多次到广元实地考察、试验,以科学的态度证明广元是油橄榄适生区。徐纬英说:“广元是我国油橄榄最适宜生长的地方之一。一定要坚定信心,争取项目,扩大面积,做大做强。注意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的科学工作要跟上,要提高油橄榄的生产质量。”
徐纬英生前曾对采访她的笔者说:“我从事油橄榄研究40多年,风风雨雨,虽历尽艰辛,但痴心不改。”
就是这样,她和她率领的团队坚持了近半个世纪。
通过徐纬英等油橄榄科技与管理工作者近半个世纪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追求,我国已成功引进了油橄榄150多个品种,通过品种选择、实生选优、有性杂交育种、特殊性状育种等手段,拥有了城固31号、城固32号、城固142号、鄂植8等新品种,分布在我国的16个省市区的适生区。在我国亚热带西部地区,在适宜的土壤条件下,油橄榄的生产与结实良好。运用我们研究出的栽培技术种植,产量已经达到了世界油橄榄产区的水平,我们掌握的油橄榄系列技术也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用我们自己培育出的系列苗木种植的油橄榄已达数千万株。第三代种植园,产量已达到了世界高产园水平。
徐纬英们硬是让油橄榄在中国得以生存,并结出了果实,榨出了油。目前,我国已进入了油橄榄产品加工阶段,成功地生产出了优质橄榄油、油橄榄化妆品、油橄榄罐头、油橄榄蜜饯、果酱、酒、饲料、药品等系列产品,使油橄榄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开发利用,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增长点,正在为国家的精准扶贫做贡献。
徐纬英将其长期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她的《油橄榄在中国的适生区》一文,被译成英、法、意和西班牙4种文字,在国际橄榄油理事会主办的国际最权威的专业期刊《OLIVE》上发表。出版了专著《中国油橄榄》、《油橄榄及其栽培技术》、《营养之王橄榄油》等著作。成为了享有崇高国际威望的油橄榄专家。
在《中国油橄榄》一书中,徐纬英自豪地告慰九泉之下的周总理:当年总理提出的4个问题都已得到解决。
2006年,91岁高龄的徐纬英到甘肃武都考察油橄榄产业发展,之后回到北京,写就了一篇“考察报告”,呈送国务院办公厅,获得了时任总理温家宝的批示:“徐纬英同志奋斗四十余年,成功引种了油橄榄,实现了周总理的愿望。她的事迹感人至深。要继续努力,发展我国油橄榄事业。”
联合国粮农组织著名生物物候专家曾经说:“中国如能成功引种油橄榄,将是植物地理学上的一大成就。”徐纬英等就是这一伟大成就的实践者和见证人。
岁月带走了青春、带走了生命,但在徐纬英看来,此身长寄橄榄枝,让她感到无比自豪。她就像《圣经》上的鸽子,给祖国的黄土地、红土地带来了橄榄枝——一顶用中国橄榄枝编织的、代表和平、勇敢和胜利的橄榄枝桂冠。
现在,油橄榄已被列入国家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划,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市区均编制了油橄榄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张建国、俞宁、李金花等我院新一代专家,正在为总理树的枝繁叶茂继续努力。我想,远在天堂的徐纬英,定会感到无比欣慰。(文/王建兰 图/俞宁提供)